一例FIG4D687A变异致肌萎缩侧索硬化11型的病例报告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预后较差。具体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四肢、躯干、胸部和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可与基因遗传相关。曾报道FIG4相关突变与ALS11型有关。现我们报告了一例ALS患者合并FIG4新的突变位点,以更好地了解ALS11的表型和病理生理学机制。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9岁,双上肢无力萎缩进行性发展8个月,期间口服甲钴胺等药Navitoclax使用方法物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专科体检:右上肢肌力4级,余肢体肌力正常,右上下肢明显萎缩,右手虎口、大鱼际肌、第一骨间背侧肌萎缩,右侧霍夫曼征阳性,双侧巴氏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203U/L。肌电图检查显示:广泛神经元性损害,累及颅、颈、胸、腰骶段支配肌,少量失神经电位。获得知情同意后micromorphic media,患者基因二代测序提示:FIG4基因在c.2060A>C(p.D687A)存在一处杂合变异。诊断为FIG4基因突变相关ALS。结论:本例ALS患者检出FIG4新致PF-03084014细胞培养病基因突变位点c.2060A>C(p.D687A),既往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对ALS患者FIG4基因突变相关研究将有一定帮助。

TREM2依赖性小胶质细胞功能对于髓鞘再生及其神经保护至关重要

多发性硬化症(MS)的残疾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髓鞘再生失败non-medicine therapy和进行性神经变性引起的。小胶质细胞和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EM2)(一种在小胶质细胞中高度表达的因子)已被证明在髓鞘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使用大脑局灶性脱髓鞘模型,证明脱髓鞘在TREM2敲除小鼠中持续存在;脱髓鞘在注射溶血卵磷脂后持续超过6周,并导致严重的神经变性。我们还发现TREM2敲除小鼠在脱髓鞘后表现出神经胶质反应的改变。TREM2敲除小胶质细胞表现出迁移和吞噬髓磷DS-3201说明书脂碎片的缺陷。此外,来自携带人类疾病中普遍存在的TREM2突变的受试者的人类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也显示出髓磷脂碎片吞噬作用的缺陷。综上所述,我们强调了TREM2信号在髓鞘再生和神经保护中的核心作用。这些发现揭示了慢性脱髓鞘如何导致轴突损伤,并有助于确定多发性硬化症的新型神经保护治Regorafenib NMR疗靶点。

HOXD3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研究

目的:探讨HOXD3在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作用,为宫颈癌治疗提供新的靶标。方法:1、通过TCGA数据库中查找HOXD3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OXD3对77例宫颈石蜡标本中宫颈鳞癌组织、CIN、癌旁正常鳞状细胞宫颈组织以及正常宫颈组织(收集同期因妇科良性疾病且宫颈癌筛查阴性患者的正常宫颈组织标本)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3、分析HOXD3异常表达在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4、通过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He La和Si Ha 2种宫颈癌细胞系中HOXD3的表达水平;运用si RNA敲低转染的方法获得低表达HOXD3的Si Ha细胞(si RNA-HOXD3),用Western Blot验证HOXD3转染后的效率并进行后续的细胞功能实验;5、利用细胞恶性生物学实验验证HOXD3在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作用。结果:1、TCGA数据库中结果提示HOXD3高表达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RFS)显著短于HOXD3低表达组患者,Logrank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31,HR=2.33),结果提示HOXD3可能成为宫颈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OXD3蛋白大部分着色定位于细胞浆,HOXD3高表达随CIN病情的恶化,颜色逐渐加深,表达逐渐加强,特别是在中晚期(II-III期)表达显著增强。而HOXD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鳞状细胞宫颈组织、正常宫颈组织及CIN,具有统计学意义(Z=36.631,P<0.001),其中正常宫颈组织、CIN和癌旁正常鳞状细胞宫颈组织与中晚期之间的差异最为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1,P=0.01,P<0.0001);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用非参数检验-k个独立样本(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发现HOXD3高表达与患者的年龄(P=0.093)、间质浸润深度(P=0.814)、有无脉管癌栓(P=0.188)、Ki-67百分比(P=0.406)、CK高低分子检测(P=0.9),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与2018 FIGO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14),采用SPearman(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OXD3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2018 FIGO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性,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r_(s=)0.314,P=0.012;r_(s=)0.257,P=0.042),存在统计学意义;4、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HOXD3在宫颈鳞癌Si Ha细胞系中显著高表达于宫颈腺癌He La细胞系,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45);转染si RNA-HOXD3后显著敲低HOXD3蛋Pidnarulex半抑制浓度白在Si Ha细mastitis biomarker胞系中的表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58),并用于后续的细胞功能实验;5、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敲低HOXD3能显著抑制宫颈癌Si Ha细胞系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均有统计学意义(划痕实验P=0.0218;侵袭实验P=0.0411;迁移实验P=0.003;CC购买EPZ-6438K8实验96h P=0.0011)。结论:1.HOXD3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宫颈癌的2018 FIGO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2.HOXD3在宫颈癌Si Ha细胞系中高表达,能参与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的能力,敲低HOXD3的表达能够显著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

神经递质及炎症因子影响脂肪酸在晚睡介导心血管风险因素作用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神经递质与炎症因子影响脂肪酸介导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过程,探讨晚睡影响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同时探究脂肪酸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病理生理学基础,为CVD的预防提供睡眠卫生及饮食管理指导,降低CVD发生的风险。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收集样本,收集2021年9月~2022年12月于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患者,本次研究共招募226名受试者。收集其一般人口学信息与相关临床资料,记录当前有效夜间就寝时间。受试者年龄分布在35~87周岁,平均年龄为(53.8±12.671)周岁,共计143名男性,83名女性。排除6例传染性疾病感染者以及9例服用褪黑素(Melatonin,MT)的受试者样本,有效样本共211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化受试人群的睡眠情况,统计其夜间就寝时间,参照PSQI第一项问题即夜间就寝时间对研究样本进行分组,分为就寝时间<23点组(早睡组,n=126)和就寝时间≥23点组(晚睡组,n=85)2组。对各组样本进行一般资料调查,同时采集研究对象外周和血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BAY 73-4506抑制剂ISA)测定CSF中食欲素A(Orexin A,OXA)和MT水平,血清中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以及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 A,Apo-A1)、载脂蛋白B100(Apolipoprotein B-100,Apo-B100)水平。通过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检测CSF和血浆中游离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含量。以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协变量比较两组间因变量Apo-A1、Apo-B与Apo-A1比值(Apo-B/Apo-A1)以及生物标志物IL-10、IL-18、OXA和MT含量的差异,并比较两组间13种SFA以及5种MUFA含量之间的差异;进行两组内夜间就寝时间、Apo-A1、Apo-B/Apo-A1与生物标志物IL-10、IL-18、OXA和MT的相关性分析,同时进行两组内夜间就寝时间、Apo-A1、Apo-B与Apo-A1比值与有差异的SFA及MUFA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并对结果进行邦弗朗尼校正(Bonferroni Correction);对18种血浆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进行降维因子分析法提取其公因子;对单因素分析有相关性的因子和独立FFA以及所提取的血浆FFA公因子进行分层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对18种CSF-FFA进行降维因子分析法提取其公因子,并以年龄、BMI、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eneralized Anxiexy Disorde-7,GAD-7)总分和抑郁症自我评估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总分为协变量进行CSF-FFA及其公因子与夜间就寝时间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两组间因变量Apo-A1、Apo-B/Apo-A1水平有差异,早睡组Apo-A1水平高于晚睡组(P=0.014),Apo-B/Apo-A1水平低于晚睡组(P=0.012);(2)两组间OXA、IL-18水平有差异,早睡组OXA水平高于晚睡组(P<0.01),IL-18水平低于晚睡组(P=0.041);(3)两组间MUFA中棕榈油酸、油酸以及SFA中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水平有差异,其水平在早睡组均高于晚睡组(P_(棕榈油酸)<0.01,P_(油酸)<0.01,P_(棕榈酸)<0.01,P_(硬脂酸)<0.01,P_(花生酸)=0.037);(4)早睡组中夜间就寝时间与因变量Apo-A1和Apo-B/Apo-A1无相关性(P>0.05),生物标志物Orexin A和MT、IL-10、IL-18与夜间就寝时间、Apo-A1和Apo-BBioprocessing/Apo-A1均无相关性(P>0.05),棕榈油酸与夜间就寝时间呈负相关(P=0.01);棕榈酸与Apo-B/Apo-A1呈正相关(P=0.036);(5)晚睡组中夜间就寝时间与因变量Apo-A1呈负相关(P=0.034),与Apo-B/Apo-A1呈正相关(P<0.01),OXA与夜间就寝时间呈正相关(P=0.04);CSF MT与Apo-A1呈正相关(P=0.036),油酸、棕榈酸及花生酸与Apo-B/Apo-A1呈正相关(P_(油酸)=0.02,P_(棕榈酸)=0.018,P_(花生酸)=0.033);(6)早睡组18种脂肪酸共提取3个公因子,晚睡组18种脂肪酸共提取5个公因子;(7)分层逐步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早睡组自变量夜间就寝时间对棕榈油酸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4.124,t=-2.884,P=0.005),早睡组棕榈酸对心血管风险标志物Apo-B/Apo-A1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0.000,t=2.541,P=0.012),早睡组脂肪酸公因子对Apo-A1、Apo-B/Apo-A1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睡组夜间就寝时间对Apo-A1、Apo-B/Apo-A1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0.074,t=-2.214,P_(Apo-A1)=0.03;b=0.123,t=2.902,P_(Apo-B/Apo-A1)=0.005),早睡组自变量夜间就寝时间对CSF Log OXA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0.038,t=2.442,P=0.017),晚睡组CSF MT对心血管风险标志物Apo-A1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0.001,t=2.665,P_(Apo-B/Apo-A1)=0.009),晚睡组棕榈酸对心血管风险标志物Apo-B/Apo-A1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0.001,t=2.805,P=0.006),晚睡组脂肪酸公因子1(由油酸、棕榈油酸、棕榈酸、十七烷酸、硬脂酸、二十一烷酸联合组成)对Apo-B/Apo-A1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0.096,t=2.449,P=0.017);(8)整体样本的CSF脂肪酸共提取5个脂肪酸公因子;(9)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SF脂肪酸中肉豆蔻酸、二十三烷酸减少晚睡发生的可能性(OR=0.648,95%CI 0.485-0.865,P_(肉豆蔻酸)=0.003;OR=0.767,95%CI0.631-0.934,P_(二十三烷酸)=0.008);二十碳一烯酸以及二十四碳一烯酸增加晚睡发生的可能性(OR=1.299,95%CI 1.021-1.652,P_(二十碳一烯酸)=0.033;OR=1.142,95%CI 1.006-1.298,P_(二十四碳一烯酸)=0.041);CSF FA公因子均对Apo-A1、Apo-B/Apo-A1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晚睡是导致心血管风寻找更多险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就寝时间晚于23点时,越晚入睡罹患心血管的风险越高。其中脂肪酸发挥了重要的介导作用,即无论就寝时间发生于23点前或后,高水平的棕榈酸都是影响CVD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但当晚睡发生时,棕榈酸、油酸不仅单独影响心血管健康,其与棕榈油酸、十七烷酸、硬脂酸、二十一烷酸的联合作用也是心血管高风险的重要风险因素,且其影响程度高于单独棕榈酸带来的危害,因此应尽量避免摄入过多的SFA和动物来源MUFA,在调整睡眠习惯的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平衡与多样化;(2)低水平的MT是CVD的重要风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晚睡是其发生的重要调节因素;(3)OXA水平受晚睡行为影响而上升,虽然其没有直接对心血管产生影响,但其通过诱导食欲增加,促使脂肪酸摄入失衡,进而对CVD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其水平呈现短期升高长期消耗的状态;(4)高水平的CSF肉豆蔻酸、二十三烷酸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使得脑组织缺氧,更易产生困乏感,使早睡发生,而高水平的CSF二十碳一烯酸、二十四碳一烯酸会促进晚睡行为的发生。因此,在调整睡眠习惯时也应注意避免过多摄入单一的、富含SFA的食物,应注意饮食的均衡性。

玉米赤霉烯酮诱导AML-12细胞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目的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是由镰刀菌产生的雌激素样霉菌毒素,广泛分布于小麦、玉米、大豆和其他作物中。它会污染人类食用的肉类和乳制品等,从而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非凋亡形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其特征是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物积累。此外,铁死亡会受多种细胞代谢途径的调节,包括氧化还原稳态、铁加工、线粒体活性以及氨基酸、糖脂代谢等。目前对ZEA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生殖毒性方面,其对肝脏损伤的研究仍不够充分,故本研究旨在探究ZEA是否引起小鼠肝实质细胞AML12铁死亡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为深入探索ZEA对肝脏致病机理和铁死亡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材料和方法将小鼠肝实质细胞(AML12 cells)暴露于ZEA (0,5,10,20,40,60,80,100,160μM)中12 h及24h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出适宜ZEA体外攻毒浓度(10,20,30μM)。ZEA (10,20,30μM)攻毒AML12细胞24h后提取细胞上清液及蛋白,通过试剂盒检测细胞中MDA、GSH、Fe~(2+)含量及ROS荧光强度,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铁死亡关键蛋白表达量(GPX4,Fth1,Slc40a1,Slc7a11)。结果根据CCK8结果显示,ZEA攻毒AML12细胞12h的IC_(50)数值为77.03μM,24h的IC_(50)数值为44.76μM。故选取10、20、30μM的ZEA作用AML12细胞24h开展后续试验。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较,ZEA30攻毒组GSH极显著下降(p<0.05),MDA极显著升高(p<0.01)。与Con组相比较,ZEA20/30攻毒组细胞Fe~(2+)表达量显著/极显著升高(p<0.05,p<0.01)。ROS荧光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较,ZEA20/30攻毒组细胞ROS荧光强度极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较,ZEABemcentinib生产商10/20/30攻毒组的Slc40Baricitiniba1及Fth1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极显著下降(p<0.05,p<0.01),ZEA20/30攻毒组的GPX4的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以及ZEA30攻毒组的Slc7a1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ZEA攻毒AML12细胞后其氧化应激指标MDA及ROS均显著升高,且抗氧化应激指标GSH显著下降。细胞内亚铁离子含量显著升高,同时ZEA导致GPX4、Fth1、Slc7a11及Slc40a1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从而证实ZEA可以通过拮抗Xc~-系Chronic medical conditions统、储铁蛋白及阻断细胞膜上铁释放途径,从而诱导AML12细胞发生铁死亡。

基于SIRT1/NF-κB通路探讨指压法调节肥胖胰岛素抵抗状态的炎性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本研究以肥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为疾病载体,通过临床观察证实指压法改善肥胖IR患者炎性反应及糖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疗效。以高脂饮食诱导建立肥胖IR大鼠模型,采集血清和脂肪组织进行检测,在不同条件的指压法干预下,观察肥胖IR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巨噬细胞的变化,SIRT1、NF-κB蛋白及m RNA表达改变,深入研究指压法对于脂肪组织炎性状态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基于SIRT1/NF-κB炎症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指压法调节肥胖IR炎性状态的机制研究,为临床治疗肥胖胰岛素抵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指压法调节肥胖IR患者炎性反应及糖脂代谢紊乱疗效的临床观察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开展前瞻性RCT实验,将肥胖IR患者随机分配成治疗组(指压法)和对照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BMI值、腰臀比等形体指标,检测FPG、TG、TC、HDL-C、LDL-C等糖脂代谢相关指标,TNF-α、IL-6炎症因子指标以及中医症状量化积分的变化,评价指压法改善肥胖IR症状及临床疗效的作用。2.指压法对肥胖IR大鼠糖脂代谢及形态学的影响通过体态观察、酶联免疫法、生化试剂盒、HE染色检测技术,对比空白组大鼠及肥胖IR大鼠外周血中胰岛素分泌情况以及肝脏、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AT)形态学上的变化,明确指压法对肥胖IR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3.指压法干预肥胖IR大鼠炎症状态与SIRT1活性相关运用酶联免疫法、Western blot、RT-PCR等技术,检测脂肪组织中IL-6、TNF-α、MCP-1等免疫炎性因子及脂肪细胞因子含量,并观察脂肪组织中SIRT1等的表达。验证指压法对模型大鼠慢性低度炎症状态的调节作用与SIRT1活性相关。4.AT中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在指压法干预肥胖IR大鼠的作用通过免疫组化法、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观察不同干预下的模型大鼠AT中巨噬细胞数量、百分比、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及极化状态。5.SIRT1/NF-κB通路在指压法治疗肥胖IR过程中对抗炎机制的关键作用运用免疫荧光双标法、Western blot等技术,观察不同干预下的模型大鼠AT中SIRT1、NF-κB及下游相关炎性因子的蛋白表达情况,验证指压法对SIRT1表达水平及相关因子活性和转录水平的调控作用。观察SIRT1与乙酰化NF-κB的相互作用结构,以及SIRT1、乙酰化NF-κB在模型大鼠AT中共表达定位及相对表达水平。结果:1.指压法调节肥胖IR患者炎性反应及糖脂代谢紊乱疗效的临床观察通过临床试验对指压法治疗肥胖IR患者的作用进行观察。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体重及BMI值明显下降(P<0.05),提示指压法对调节人体肥胖程度较药物组效果更为显著。治疗组对血脂水平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TC含量显著减少(P<0.05),提示指压法在调节肥胖IR患者脂质代谢紊乱方面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提示指压法抑制机体炎性反应的作用优于药物对照组。治疗组TCMS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提示指压法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要优于对照组。2.指压法对肥胖IR大鼠糖脂代谢及形态学的影响对肥胖状态的影响:体重与Lee’s Index,干预完毕后,与MOD组相比,MASS组、SA组均对肥胖IR大鼠有减重疗效且对肥胖状态有改善作用(P<0.05),SI+MAS组与MO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血脂的影响:与MOD组相比,MASS组、SA组的TC、TG、HDL-C水平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MASS组的LDL-C水平比MOD组显著性下调,而SI+MAS组与MO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对血糖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与MOD组相比,MASS组、SA组血清中FBG、FINS的含量及HOMA-IR具有明显下调的效果(P<0.05),同时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肥胖胰岛素抵抗状态,而MASS组与SA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此时SI+MAS组大鼠与MOD组大鼠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数值低于MOD组而高于MASS组。对OGTT的影响:与MOD组相比,MASS组与SA组大鼠30min~120min血糖值明显低于MOD组大鼠(P<0.05)。SI+MAS组从第60min开始到90min,血糖值比MOD组显著下降(P<0.05)。与MOD组相比较,MASS组和SA组干预后,两组大鼠0~120min血糖曲线下的面积显著下降(P<0.05),且MASS组优于SA组(P<0.01);与MOD组相比,SI+MAS组大鼠血糖曲线下面积显著性差异(P>0.05)。对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干预8周后,NOR组大鼠肝小叶组织保存完好,肝细胞索的排列整齐,细胞核圆且居中,细胞形态大小不等有规律,界限清楚,细胞呈放射状排列,未见明显的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和坏死;MOD组和SI+MAS组大鼠均有显著的脂质沉积,肝小叶结构不清楚,肝细胞疏松肿大,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等,这些肝细胞的胞质有的表现为空泡泡核,甚至核部消失而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少数肝细胞点状坏死。而MASS组和SA组肝脏空泡变性显著减轻,且MASS组优于SA组。对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干预8周后,NOR组附睾脂肪细胞形态饱满,面积均匀,边界清晰;MOD组脂肪细胞大小不规则,边界欠清晰,数量增多,平均面积较NOR组较少;MASS组、SA组和NOR组比较,附睾脂肪细胞略大,数量较少,边界欠清晰,形态介于NOR组与MOD组之间。SI+MAS组脂肪细胞大小、形态接近于MOD组。3.指压法干预肥胖IR大鼠炎症状态与SIRT1活性相关对SIRT1活性影响:肥胖IR模型大鼠脂肪组织中SIRT1的蛋白及m RNA表达较NOR组大鼠显著性降低(P<0.05)。经指压法推拿干预后,MASS组与MOD组相比,SIRT1的蛋白与m RNA表达呈显著性增高(P<0.01)。SA组SIRT1的蛋白及m RNA表达显著高于MOD组(P<0.01),并且高于NOR组;SI+MAS组SIRT1的蛋白表达与MO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m RNA表达显著低于MOD组(P<0.01)。对炎症状态影响:经过指压法推拿干预后,MOD组脂肪组织中TNF-α、IL-6、MCP-1均明显降低(P<0.05),SA组大鼠脂肪组织上述三种炎症因子的含量亦明显减少(P<0.05)。相对于NOR组而言,肥胖更多IR大鼠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的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MASS组脂肪组织中的炎症因子TNF-α、IL-6的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SA组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的蛋白及m RNA水平与MOD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ABT-199);SI+MAS组与MOD组比较,gut micobiome脂肪组织中TNF-α、IL-6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与MASS组及SA组比较,IL-6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4.AT中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在指压法干预肥胖IR大鼠的作用巨噬细胞CD68浸润情况:MOD组巨噬细胞CD68的浸润相对表达量较NOR组显著升高(P<0.05);MASS组与SA组巨噬细胞CD68的浸润相对表达量较MOD组明显减少(P<0.05);SI+MAS组与MOD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巨噬细胞极化状态:与NOR组相比,MOD组大鼠M1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同时M2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经过指压法推拿干预后,与MOD组相比,MASS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减少(P<0.01),而M2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增多(P<0.01);SA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较MOD组显著减少而M2型巨噬细胞比例较MOD组显著增多,SA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高于MASS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P<0.05),SI+MAS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与MOD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M2型巨噬细胞比例与MASS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5.SIRT1/NF-κB通路在指压法治疗肥胖IR过程中对抗炎机制的关键作用Ac-NFκB蛋白表达:对照NOR组,MOD组脂肪组织中Ac-NFκB占NF-κB蛋白总量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MASS组脂肪组织内Ac-NFκB占NF-κB蛋白总量的比例明显降低(P<0.01),与MOD组相比,SA组、SI+MAS组脂肪组织中Ac-NFκB的占比均显著降低(P<0.01)。SIRT1/Ac-NFκB共表达:相对于NOR组,MOD组大鼠脂肪组织中SIRT1/Ac-NFκB比值明显下降(P<0.05),MASS组比MOD组显著升高(P<0.01);SA组与MOD组比较,SIRT1/Ac-NFκB比值显著增高(P<0.01),SI+MAS组与MOD组比较,SIRT1/Ac-NFκB比值无明显差异。结论:1.指压法能够较好地减脂减重,对肥胖症患者的炎症状态及血脂血糖水平有良好的调节效果,同时可改善中医症状积分。2.指压法可降低肥胖IR大鼠体重Lee’s指数,显著下调外周血胰岛素和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其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浸润状态。3.指压法通过调控SIRT1的表达,降低下游调控蛋白NF-κB的乙酰化水平,改变巨噬细胞极化状态,激活脂肪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从而调节肥胖胰岛素抵抗状态。

白藜芦醇对小鼠3T3-F442A脂肪细胞增殖与脂肪生成的影响

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对小鼠3T3-F442A脂肪细胞增殖与脂肪生成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不同剂量的Res在2Barasertib4、48、72 h对3T3-F442A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得到72 h的半抑制浓度并确定给药浓度;使用添加40μmol/L Res的诱导分化培养基诱导3T3-F442A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通过油红O染色法观察Res对3T3-F442A脂肪细胞脂肪生成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Res对3T3-F442A脂肪细胞分化相关转录因子(C/EBPα、C/EBPβ、PPARγ和aP2)、脂肪生成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VEGF-α和VEGFR-2)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表达的影响。Res以时间-剂量依赖方式抑制3T3-F442A前脂肪细胞增殖;Res组的脂肪细胞分化相关转录因子、血管重LXH254试剂塑因子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mRNA表达水平均明Biot’s breathing显下调;脂肪细胞分化相关转录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以及分泌到胞外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浓度也明显下降。Res能抑制3T3-F442A前脂肪细胞增殖与脂肪生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相关的血管生成过程而发生的。

转化生长因子-β通路对胃癌细胞在裸鼠体内增殖、侵袭及slug蛋白和上皮钙黏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的激活与阻断对人胃癌HGC-27细胞增殖、侵袭及slug蛋白和上皮钙黏atypical mycobacterial infection素(E-cad)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于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使用人胃癌HGC-27细胞构建30只胃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IACS-10759型后,使用外源性通路激活剂TGF-β1和阻断剂SB431542对TGF-β通路进行激活和阻断。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裸鼠分为五组(n=6)。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激动剂组:皮下注射TGF-β1(1微克/只),阻断剂组:腹腔注射SB431542(0.7 mg/kg),激动剂+低浓度阻断剂组:TGF-β1(1微克/只)+SB431542(0.7 mg/kg),激动剂+高浓度阻断剂组:TGF-β1(1微克/只)+SB431542(1.0 mg/kg)。饲养至24 d,统一处死并记录不同组裸鼠的肿瘤质量与体积,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slug与E-cad基因的表达。结果 使用通路激活剂激活通路后,胃癌移植瘤体积(854.00±193.00)mm3高于空白对照组(544.00±60.00)mm3、质量(2.74±0.52)g高于空白对照组(1.52±0.41)g、slug基因表BMS-907351溶解度达水平2.13±0.08高于空白对照组1.00±0.00,而激动剂组E-cad基因表达水平0.44±0.04低于空白对照组1.00±0.00(P<0.05)。结论TGF-β通路可通过增强slug蛋白表达并抑制E-cad表达,激活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提高胃癌细胞的体内增殖和侵袭能力,从而影响胃癌的进展。

富钾盐饮食人群队列干预效果及肠道Cckbr条件性敲除和Kv1.3全身敲除在高血压中的作用

背景:高血压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已成为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但其控制率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高盐膳食作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是我国居民长期以来的饮食特点。鉴于我国CVD负担持续增长,如何通过改善我国人群饮食习惯,从而有效提高高血压防治效率、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医疗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用富钾盐替代正常盐对养老院人群进行饮食干预,以探究长期低钠高钾饮食对人群血压控制及远期死亡率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建议。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干预研究,将中国北方29家养老院中人群随机分为2组:常规盐组以含约100%氯化钠的食盐为烹饪原料;富钾盐组则用含49%的氯化钾和49%的氯化钠的低钠高钾盐代替常规盐。对入组人群分别进行血压分析试验和生存分析试验,其中血压分析试验纳入对象为研究初始阶段入住养老院人群,且需符合以下条件:年龄在≥40岁、由养老院提供三餐、无明显肾脏功能损害、无需限制钾摄入;生存分析试验纳入对象包括所有在养老院居住满足6个月及以上的居民。在试验干预开始后进行为期60个月的随访调查,期间完成调查问卷填写并收集受试者血压、血液样本及尿液样本(24小时尿及晨尿),测量血生化、尿钠钾比(Na+/K+)等指标,收集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卒中相关死亡。同时对研究人群以年龄为特征进行亚组分析(40-70岁及>70岁),比较不同年龄亚组人群中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784名居民被纳入血压分析试验,其中常规盐组874名,富钾盐组910名。与基线资料相比,研究结束时富钾盐组24小时尿Na+/K+水平明显减低(3.5±2.5 vs 10.8±2.9,P<0.001)。随访期间,富钾盐组24h尿Na+/K+水平均低于常规盐组。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相较于常规盐组,富钾盐组收缩压(β:-5.01,95%CI:-6.63 至-3.39;P<0.001)和舒张压(β:-1.89,95%CI:-2.72 至-1.07;P<0.001)水平显著降低。共有3543名居民被纳入生存分析试验,其中常规盐组1887名,富钾盐组1656名。随访期间,与常规盐组相比,富钾盐组的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28.8%vs 31.2%,HR:0.88,95%CI:0.78 至 0.99;P=0.044),但在心血管相关死亡及卒中相关死亡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40-70岁年龄组中,富钾盐组相较于较常规盐组而言,前者全因死亡率(28.9%vs 31.5%,HR 0.78,95%CI:0.63 至 0.96;P=0.022)、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13.8%vs 16.4%,HR 0.66,95%CI:0.49 至 0.90;P=0.009)和卒中死亡率(9.9%vs 11.9%,HR 0.68;95%CI:0.47至0.98;P=0.039)显著降低。而在>70岁人群中,二组之间主要终点事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食用富钾盐可有效降低我国人群尿Na+/K+比值及血压水平,并显著改善40-70岁人群远期生存预后。这些结果为我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个体化方案。目的:构建肠道特异性敲除Cckbr基因小鼠模型(Cckbrfl/fl villin-Cre),分析其表型并探讨肠道Cckbr通过钠吸收调节血压的病理机制。方法:肠道特异性敲除Cckbr基因小鼠通过C57BL/6 Cckbrfl/fl与C57BL/6 villin-Cre小鼠交配获得。2月龄大的肠道Cckbr条件性敲除小鼠(Cckbrfl/fl villin-Cre,CKO)和对照组小鼠(Cckbrfl/fl,WT)分别用正常盐(0.4%NaCl)饲料或高盐(4%NaCl)饲料喂养6周,期间定期用无线电遥测法监测血压的情况。实验终止时,用颈动脉插管法测量小鼠血压,用电解质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尿及肠道内离子、尿肌酐、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含量;用蛋白印记法检测心、肾靶器官损伤标记物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Ha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马松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心、肾靶器官损伤。小鼠肠道灌流实验后用蛋白印记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钠离子转运体(Na+/H+exchanger 3,NHE3;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ENaC;Na+-K+-2Cl-cotransporter,NKCC1)的表达及定位。高盐喂养的肠道Cckbr条件性敲除高血压小鼠进一步每天腹腔注射氢氯噻氢(Hydrochlorothiazide)治疗一周,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监测血压变化情况,实验终止时取尿和血,测量尿内离子、肌酐、尿素氮及血RAAS含量,病理学染色观察肾脏损害变化。结果:肠道Cckbr条件性敲除小鼠经高盐喂养后出现血压升高、十二指肠钠离子吸收增多、尿钠排泄增加,且可造成肾脏损nerve biopsy害。同时,肠道NHE3、ENaC及NKCC1表达增加。氢氯噻氢治疗可有效缓解高盐引起的钠吸收增加所致的小鼠血压升高,但未观察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小鼠肠道Cckbr缺失在诱导盐敏感性高血压Belumosudil核磁的发展发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且用噻嗪类利尿剂治疗能够改善其表型。因此Cckbr条件性敲除小鼠为研究肠道钠吸收引起盐敏感性高血压的机制提供了稳定的小鼠动物模型,也为盐敏感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目的:Kv1.3是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家族中延迟整流器类(The delayed reBafilomycin A1细胞培养ctifier class)亚家族Kv1的第三成员,其通过介导K+离子外流在细胞的静息膜电位、细胞凋亡、分化、增殖、体积以及白细胞的激活等生命活动发挥重要调控作用。Kv1.3功能异常与多种疾病,如肥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炎、神经炎和肿瘤密切相关联,其被认为是治疗炎症相关疾病的重要靶点。但Kv1.3介导的钾离子外流是否在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kv1.3全身性基因敲除小鼠,以探讨抑制kv1.3在血压调控中的作用,并从分子水平上解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全身性Kv1.3基因敲除小鼠(KO,Kv1.3-/-),以野生型C57BL/6小鼠(WT,Kv1.3+/+)为对照。随机取实验组及对照组28周龄的小鼠,在代谢笼中收集每只小鼠的尿液,用电解质分析仪和ELISA法检测尿电解质(钠、钾、氯)、尿蛋白及肌酐。测量体重后在2%异氟醚的吸入麻醉下,用颈动脉插管法测量血压。用电解质分析仪及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浆电解质(钠、钾、氯)、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分别将两组小鼠的肾皮质、肾髓质和肾上腺组织提取RNA用Illumina Hiseq 2000平台进行测序,寻找敲除Kv1.3敲除后差异表达的分子和/或信号通路;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肾素在肾脏及肾上腺的表达。结果:与野生型C57BL/6小鼠(WT,Kv1.3+/+)相比,Kv1.3基因敲除小鼠(KO,Kv1.-/-)的血浆钾离子浓度减低(KO vs.WT:2.93±0.65 mmol/Lvs.3.64±0.15 mmol/L,P=0.043),而尿钾/肌酐比则未见明显变化。两组小鼠中血、尿(肌酐校正后)中钠、氯离子的水平均无明显差异,尿蛋白/肌酐比也基本一致。Kv1.3基因敲除后小鼠的体重明显下降(KO vs.WT:23.4±1.2g vs.28.0±1.3g,p=0.0004)。与对照组相比,Kv1.3全身敲除小鼠收缩压(KO vs.WT:115.3±9.4 mm Hg vs.87.3±10.2 mm Hg,P=0.0068)和舒张压(KO vs.WT:79.5±2.8 mm Hg vs.63.4±7.4 mm Hg,P=0.0067)明显升高。研究中还发现KO小鼠与WT小鼠相比,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异常激活(KO vs.WT:肾素:593.5±67.5 vs.409.9±94 pg/ml,P=0.0075;血管紧张素 Ⅱ:156.6±26.5 vs.78.4±23.0 pg/ml,P=0.0011;醛固酮:349.6±61.6 vs.230.9±50.9 pg/ml,P=0.0106)。RNA测序结果显示两组小鼠肾皮质和肾髓质中的肾素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而在肾上腺中KO组小鼠肾素编码基因Ren1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升高2.01倍、醛固酮合成酶的基因Cyp11b2升高1.87倍。此外,Kv1.3敲除小鼠肾上腺中差别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在cGMP-PKG、钙信号、MAPK、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信号、肾素的分泌、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等信号通路。经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kv1.3敲除小鼠肾上腺中肾素的表达较野生型组升高,但在肾脏中两组之间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Kv1.3全基因敲除小鼠可减低血钾浓度,而不增加尿钾排泄和钠、氯离子的吸收和排泄。Kv1.3基因缺乏可降低小鼠体重并诱导小鼠发生高血压。其机制可能是是由于Kv1.3敲除后导致肾上腺而不是肾脏上参与肾素和醛固酮分泌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激活肾素表达增加引起的RAAS系统异常激活所导致。该研究揭示了 Kv1.3在血压维持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同时提示针对Kv1.3抗炎拮抗剂的应用应关注潜在的引起高血压风险。

心房颤动与勃起功能障碍的关系

尽管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逐年降低,但心血管事件仍然是导致全球人口寿命缩短的重要原因,其中男性患病年龄多早于女性。识别及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中占有重要地位。良PLX-4720好的性生活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在人群中具有高患病率,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心房颤动与勃起功能障碍2种疾病常合并存在,二者不仅有诸多相似LGX818作用的危险因素,也有众多共同的病理生理途径。勃起功能障碍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multiple HPV infection素,在预测心房颤动发生及进展中也有一定的价值。同时,勃起功能障碍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断或依从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筛查和诊断勃起功能障碍,可为评估心房颤动预后提供一种简单且实用的工具。已有研究证实,勃起功能障碍相关药物治疗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时,也可改善心房肌血供、降低炎症水平,其中,睾酮可作用于心房肌膜离子通道,减少心房肌异常自发触发电位,进而降低房颤发生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明确勃起功能障碍与心房颤动间的关系,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及睾酮缺乏在二者的发病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但具体机制仍未完全清楚,本文就勃起功能障碍及相关治疗对心房颤动的影响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