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R评估心房壁厚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复发的影响

目的:探讨通过心脏核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测量左心房壁的厚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隔离(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CPVI)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首次接受CPVI术的157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对其术后3个月以后至12个月内进行随访,最终将患者分为房颤复发组和房颤未复发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房颤病程、有无吸烟史及饮酒史、有无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心力衰竭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术前血液指标:空腹血糖、血清钾、尿酸、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肌酐、同型半胱氨酸、B型利钠肽、血小板;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biological warfare:左心房前后径(Left atrial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 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CMR测得的左心房壁厚:A节段的厚度和B节段的厚度。先将统计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CPVI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最佳截断值及各项影响因素检验效能。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157例研究对象,包括31例复发患者,126例未复发患者。将统计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房颤复发组的LAD高于房颤未复发组(42.39±3.55 VS 38.32±4.43,P<0.001),房颤复发组的A节段厚度高于房颤未复发组(15.10±3.59 VS 12.49±3.58,P<0.001),房颤复发组的B节段厚度高于房颤未复发组(17.77±2.40 VS 16.01±2.2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节段厚度(P=0.040,OR=1.278,95%CI:1.0LXH254细胞培养11-1.616)、LAD(P<0.001,OR=1.229,95%CI:1.098-1.376)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CPVI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发现:B节段厚度、LAD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CPVI术后复发均有一定的预测效能,B节段厚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700,最佳截断值为16.55,灵敏度为74.2%,特异度为68.3%,LAD的曲线下面积为0.763,最佳截断值为39.5,灵敏度为77.4%,特异度selleckchem Barasertib为65.1%。结论:1.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首次接受CPVI术后,随访12个月发现复发率为19.75%。2.术前测量的B节段的厚度和LA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CPVI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提示B节段厚度≥16.55dmm可以作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CPVI术后复发的高危预测指标(灵敏度为74.2%,特异度68.3%);LAD≥39.5mm可以作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CPVI术后复发的高危预测指标(灵敏度为77.4%,特异度65.1%)。

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Low contrast medium的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的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我院不同科室住院的75岁以上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82例,其中心血管SB431542体内实验剂量内科217例分布最多,根据出院时抗凝方案不同分为抗凝组260例及未抗凝组122例。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并记录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老年房颤患者是否抗凝的相关因素。结果 抗凝组吸烟、饮酒、冠心病、出血史、肿瘤、抗血小板药物比例及HAS-BLED评分明显低于未抗凝组(P<0.05selleck,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史(OR=0.320,95%CI:0.120~0.853,P=0.023)、肿瘤(OR=0.348,95%CI:0.139~0.869,P=0.024)、既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OR=0.095,95%CI:0.049~0.185,P=0.000)是影响老年房颤患者抗凝药物选择的相关因素。结论 出血史、肿瘤及既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史可影响房颤患者出院时的选择。

CD24调控口腔鳞状细胞癌免疫逃逸的研究

研究背景及目的口腔鳞癌是头颈部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规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和放化疗相结合。近年来针对免疫检查点的治疗策略给口腔鳞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由于患者对免疫检查点药物反应存在异质性,导致生存率没有显著改善。因此探寻可靶向的口腔鳞癌分子标志物,对口腔鳞癌的诊疗具有重大意义。CD24在多种实体肿瘤细胞上过表达,不仅与肿瘤发展、转移密切相关,而且高表达的CD24与不良预后有关。在2019年CD24被发现是新的“别吃我”信号,能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上的配体GDC-0068抑制剂Siglec-10相互结合发挥抗吞噬的作用。但目前CD24在口腔鳞癌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在口腔鳞癌组织芯片上初步验证CD24的表达水平和患者预后的关系,并在体内实验确定阻断CD24是否通过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来增强免疫应答,为口腔鳞癌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有潜力的候选靶点。材料与方法通过外科手术获得人类口腔鳞癌组织标本56例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标本20例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Immune defense染色的方法分析CD24和CD68的表达情况。接着构建了口腔鳞癌小鼠移植瘤模型,通过CD24单克隆抗体阻断肿瘤中CD24的表达,以研究CD24对肿瘤生长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4、CD8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的变化。同时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验证了 CD24单克隆抗体在体内对肿瘤细胞CD24表达以及肿瘤的抑制效果。结果1.本实验通过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了 CD24在人口腔鳞癌中高表达(p<0.05)。通过生存分析发现CD24高表达的患者整体生存期缩短(p<0.05),提示患者预后不良。CD24的表达与肿瘤的肿瘤大小以及淋巴结转移分期无明显关系,提示CD24在肿瘤发展周期中都起作用。2.证实了 CD24在人口腔鳞癌中与TAMs标志物CD68呈正相关(p<0.05),提示CD24与TAMs存在相关性。3.体内阻断CD24实验证实了阻断CD24后,肿瘤的生长得到延缓,说明CD24在口腔鳞癌中促进肿瘤发展。通过对肿瘤组织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发现TAMs的数量下降(p<0.05)而CD4、CD8 T淋CDK抑制剂巴细胞上调(p<0.01;p<0.05),提示CD24是通过TAMs影响T淋巴细胞功能。通过CD4、CD8免疫组化染色再次验证阻断CD24后增强的T淋巴细胞功能。Ki67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阻断CD24可以削弱口腔鳞癌的增殖能力(p<0.01),提示CD24在口腔鳞癌中促进增殖。结论综上所述,口腔鳞癌中CD24中高表达,而且影响患者生存期,初步证实了CD24是一个口腔鳞癌有潜力的预后标志物。用CD24单克隆抗体靶向阻断口腔鳞癌的CD24可以通过下调TAMs来增强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同时削弱了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为CD24能作为口腔鳞癌临床诊疗的一个有潜力的靶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六价铬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和铁死亡在鸭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六价铬是引起畜禽中毒最主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鸭作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动物,对重金属毒性极为敏感。为了探讨Nrf2通路介导的内质网应激(ERS)和铁死亡在六价铬暴露诱导鸭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将48羽健康的7日龄天府鸭分为4组:Control(0 mg/kg),LCr(9.2Empagliflozin8 mg/kg),MCr(46.4 mg/kg)和HCr组(232 mg/kg)。以重铬酸钾(K_2Cr_2O_7)作为六价铬[Cr(Ⅵ)]的来源。在试验的第49天,每组随机选择12只鸭,采集心肌样品,应用ICP-MS、生物试剂盒、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实时定量PCR(RT-q PCR)、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WB)、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等方法。测定心肌组织中微量元素Cr的水平、氧化应激水平、组织损伤情况、超微结构变化以及Nrf2通路、ERS和铁死亡相关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Control组比,Cr含量、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活性在六价铬处理组显著增加(PBiolistic transformation<0.01)。HCr组心肌组织HE染色显示心肌细胞排列疏松、间隙扩大,肌纤维受损。透射电镜显示HCr组内质网发生断裂,线粒体膜受损,嵴结构混乱。2、与Control组比,在六价铬处理组心肌内亚铁离子(Fe~(2+))含量上升(P<0.01);GSH-Px、CAT活性显著下降(P<0.05),T-SOD活性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H_2O_2和MDA含量呈显著升高(P<0.01)。3、与Control组比,在六价铬处理组促进Nrf2、HO-1、GRPBcl-2抑制剂78、PERK、ATF4、DDIT3、CHAC1、IRE1、XBP1、ATF6、COX-2、ACLS4、TFR1和NCOA4的m RNA和GRP78、PERK、ATF4、CHOP、IRE1、ATF6、COX-2、ACLS4、NCOA4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抑制Keap1、GPX4、FTH1、x CT的m RNA和GPX4、FTH1、x CT蛋白表达(P<0.05或P<0.01)。4、与Control组比,在六价铬处理组免疫荧光强度ATF4增加,GPX4减少,免疫组化COX-2棕染加深。综上所述,六价铬能够导致鸭心肌发生氧化应激、激活Nrf2信号通路、引起内质网应激和铁死亡。因此,六价铬诱导的鸭心肌Nrf2介导的抗氧化防御反应可能与铁死亡和内质网应激之间的串扰激活有关。六价铬可加重鸭心肌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小鼠肾脏草酸钙晶体沉积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肾结石作为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在全球逐渐增高,而我国成人肾结石患病率高达5.8%,大约每17人中就有1人受其影响。肾结石患者可表现为腰背痛、血尿、排尿困难等,甚至还表现为尿道梗阻、尿路感染,最终进展为慢性肾衰竭。草酸钙结石是最常见的肾结石类型,所占比例达70%-80%,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5-10年复发率超过30%,15年的复发率高达75%。NOD样受体家族3(NOD-like receptors 3,NLRP3)炎症小体是由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组成的蛋白多聚体,可以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内源性危险信号,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以及宿主来源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招募并激活Caspase-1,继而促进炎症因子IL-1β、IL-18的成熟和释放,在固有免疫防御、炎症反应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参与了包括多种急慢性肾损伤在内的肾脏疾病的发生进展调控。大量实验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分化潜力的多功能干细胞,具有抑制炎症和免疫调节的作用。由于其免疫调节特性,MSCs对包括炎症性疾病和各种肝、肾、肺、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在内的广泛疾病显示出了很好的治疗潜力。研究显示MSCs能够募集到受损肾脏,并通过分化成肾实质细胞或释放细胞外囊泡来修复肾脏结构、改善肾功能。值得注意的是,MSCs可以通过抑制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来缓解急性肺损伤和急性肝损伤。然而,MSCs是否能减轻草酸钙晶体沉积导致的肾脏损伤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细胞、动物实验探讨MSCs对小鼠肾脏草酸钙晶体沉积和细胞损伤的影响,并揭示MSCs通过调控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抑制乙醛酸诱导的肾脏细胞损伤和草酸钙晶体沉积的作用和机制,从而为草酸钙结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材料与方法】体内实验:首先通过腹腔注射乙醛酸溶液构建肾脏草酸钙晶体沉积的小鼠模型,同时通过尾静脉注射予以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SCs)和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UMSCs)干预,设置对照组、乙醛酸造模组、造模+BMSCs干预组、造模+UMSCs干预组。通过HE染色、Pizzolato染色、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TUNEL细胞凋亡检测实验等对肾脏组织切片进行分析,检测肾脏中草酸钙晶体沉积、炎症反应、NLRP3炎症小体活化和MSCs分布情况,探究两种人源MSCs对肾脏草酸钙晶体沉积和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体外实验:通过脂多糖(LPS)及一水草酸钙晶体(COM)联合刺激诱导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s)和人源巨噬细胞,同时分别将BMSCs、UMSCs与其共培养,设置对照组、COM刺激组、单纯BMSCs组、COM+BMSCs组、单纯UMSCs组、COM+UMSCs组6个组。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活化情况;通过ELISA对共培养后的条件培养基的炎症因子含量进行检测。同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与小鼠肾髓质集合管细胞(mIMCD-3)共培养,进一步通过MTS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巨噬细胞介导的MSCs对肾脏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1.BMSCs和UMSCs均能显著抑制乙醛酸诱导的小鼠肾脏草酸钙晶体沉积并改善肾功能HE染色、Pizzolato染色和偏光显微镜可观察到:与对照组相比,乙醛酸造模组小鼠肾脏出现大量草酸钙晶体沉积,肾脏结构破坏严重,肾功能明显减退,而BMSCs和UMSCs的干预均可显著抑制乙醛酸诱导的小鼠肾脏草酸钙晶体沉积,改善血肌酐、尿素氮等肝肾功能指标,拮抗乙醛酸对肾脏结构的破坏。2.BMSCs和UMSCs均能趋向草PR-171抑制剂酸钙晶体沉积的肾脏并减轻肾脏炎症小鼠肾脏组织的免疫荧光提示BMSCs和UMSCs均能募集到受损肾脏,免疫组化和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乙醛酸造模组小鼠肾脏组织炎症损伤相关标记物(MCP-1CCRG 81045溶解度、KIM-1、OPN、F4/80)和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CDistal tibiofibular kinematicsD80、CD86、CD163、IL-10)表达上调,而BMSCs和UMSCs干预可抑制上述炎症损伤相关标记物的上调,减少巨噬细胞募集和极化,减轻肾脏炎症。3.BMSCs和UMSCs通过抑制P65磷酸化拮抗草酸钙晶体诱导的肾脏NLRP3炎症小体活化小鼠肾脏组织免疫组化和q-PCR结果显示:BMSCs和UMSCs可通过抑制P65磷酸化拮抗乙醛酸诱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Western blotting展显示了类似的结果:COM晶体刺激可以激活小鼠BMDMs和人源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而BMSCs和UMSCs均可通过拮抗P65的磷酸化及核转位,从而抑制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进而抑制炎症因子IL-1β、IL-18的释放。4.BMSCs和UMSCs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来源的促炎因子拮抗草酸钙晶体诱导的肾脏细胞损伤ELISA对MSCs和巨噬细胞的共培养模型收集的条件培养基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OM晶体刺激促进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IL-1β、IL-18,而BMSCs和UMSCs可以抑制COM晶体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18的释放。mIMCD-3细胞暴露于COM晶体时的MTS细胞增殖检测实验显示:MSCs和巨噬细胞共培养的条件培养基可以拮抗COM晶体导致的肾脏细胞损伤。以上结果提示:BMSCs和UMSCs通过抑制巨噬细胞IL-1β和IL-18的分泌,从而达到保护肾脏细胞的作用。【结论】BMSCs和UMSCs均可通过抑制NF-κB通路的P65磷酸化拮抗NLRP3炎症小体激活,从而抑制乙醛酸诱导的小鼠肾脏草酸钙晶体沉积,减少巨噬细胞募集和炎症因子IL-1β、IL-18的分泌,保护肾脏细胞和改善肾功能。

氧化苦参碱对棕榈酸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PA(0.25 mmol/L)诱导HUVECs建立IR模型后,进行OMT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研究,筛选出OMT的最佳作用浓度和最佳作用时间。CCK-8法检测HUVECs活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rylated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通路、激活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蛋白抑制因子1(protein inhibitor of activated STAT 1,PIAS1)蛋白表达;试剂盒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根据筛选出的OMT最佳浓度(4μmol/L)和作用时间(48 h),敲低PIAS1进行机制探讨,Western blotting检测PIAS1、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荧光探针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NF-κB p65核转位情况。结果 随nucleus mechanobiology着OMT作用浓度和时间的增加,PI3K/Akt/eNOS通路和PIAS1蛋白表达量及NO水平均增加(P<0.05、0.01确认细节、0.001)。转染Ad-PIAS1-RNAi后,NF-κB p65蛋白表达量、ROS和IL-6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0.001),NF-κB p65入核程度显著增强(P<0.05、0.selleckchem01),而OMT可以部分逆转上述作用(P<0.05、0.01、0.001)。结论 OMT能改善PA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IR,其机制主要是通过上调PIAS1通路减轻高脂诱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

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不同导管消融术式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 探讨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不同导管消融术式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Bafilomycin A1半抑制浓度医院并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174例病程大于1年的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射频消融组(105例)及冷冻球囊消融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Naporafenib、左房内径、右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合并疾病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1年成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射频消融组与冷冻球囊消融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5±16.0)min比(56.9±20.0)min,P=0.890]。冷冻球囊消融组X线曝光量较射频消融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7.9±72.0)mGy比(79.8±34.9)m Gy,P<0.001]。冷冻球囊消融组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较射频消融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比1.9%,P=0.040)。冷冻球囊消融health biomarker组膈神经损伤发生率较射频消融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比0%,P=0.020)。两组患者手术1年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比69.6%,P=0.792)。结论 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与冷冻球囊消融1年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日粮中补充木聚糖酶对藏羊肉品质与肌肉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旨在探究木聚糖酶(Xyl)对高原型藏羊(Ovis aries)肌肉纤维形态GSI-IX核磁、氨基酸与矿物元素含量及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通过外源酶制剂调控绵羊肉品质,提高生产效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3月龄体况良好且初始体质量相近(19.35±2.18)kg的高原型藏羊公羊6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CG)饲喂小麦-玉米日粮,试验组(TG)饲喂小麦-玉米日粮+0.2%木聚糖酶,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整个试验期为100 d。试验结束后,从各组中随机选择5只试验羊进行屠宰并采集肉样,分别使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液相色谱法和qPCR法对肌肉中氨基酸及矿物质、鲜味物质、肌肉发育相关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肌肉进行染色观察Laboratory medicine。【结果】(1)CG组与TG组间羊肉的肌纤维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2)两组间必需氨基酸(EAA)、鲜味氨基酸(DAA)、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及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AA/TAA)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TG组的Fe含量显著高于CGselleck抑制剂组(P<0.05),其他矿物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TG组的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CG相(P<0.05);(5)两组间IGF1、MyoG、GHRH及GH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麦-玉米型日粮中添加0.2%木聚糖酶能增加肌肉中铁和肌苷酸的含量,可以改善藏羊肌肉品质。

恶性间皮瘤治疗模式及预测标志物的探索

背景: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pleuralmesothelioma,MPM)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罕见恶性肿瘤,缺乏有效的全身治疗方案,预后较差。近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初现疗效,但缺乏相应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是调节性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是对恶性肿瘤产生适应性免疫的主要启动者,诱发ICD可使MPM对ICIs治疗敏感。ICD的肿瘤细胞对适应性免疫反应激活主要取决于特定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s)的释放及其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receptors,PRRs)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DAMPs相关的分子分型,用于预测不同亚型的MPM患者的预后及对免疫治疗的疗效。方法:从8个公共数据集收集397例患者(263例有临床数据,57.2%为男性,60岁以上患者占73.0%)的RNA-seq作为训练集,利用K-means聚类分析识别基于DAMPs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的MPM患者亚群;随后从TCGAselleck和GEO数据库中获取鼠类或人类的基因表达情况及免疫治疗疗效资料并建立三个验证集;进一步对MPM各亚型的免疫微环境状态、基因突变、生存预后和接受免疫治疗brain pathologies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397名MPM患者的训练队列中,根据DAMPs基因的表达,230名患者分类在亚型Ⅰ中(炎性DAMPs亚型),167名患者归入亚型Ⅱ中(细胞核相关DAMPs亚型)。两种亚型之间DAMPs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前者以促炎信号富集为特征,后者以免疫抑制通路的上调为特征。在验证集中,该分子分型模型得到有效验证,并进一步发现细胞核相关DAMPs亚型的拷贝数缺失频率相较炎性DAMPs亚型显著增高。MPM炎性DAMPs亚型预后较好,并且对ICIs的反应更好,表明基于DAMPsRaf抑制剂的分子分型方法可有效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基于DAMPs及PRRs表达状态的MPM分子分型模型,该模型可有效预测MPM患者的预后以及对ICIs的疗效,有助于开发对间皮瘤可能有效的免疫调节剂,为恶性间皮瘤的精准诊治提供了依据。背景:目前恶性间皮瘤二线及以上治疗方案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疗效不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VEGFR-TKIs)在多种肿瘤中已被推荐为标准的治疗方案,但在恶性间皮瘤中的报道甚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VEGFR-TKIs治疗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连续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7年4月1日至2023年3月16日接受VEGFR-TKIs治疗的恶性间皮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R软件及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对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受限平均生存时间分析,探索非等比例风险的因素在不同时间段内对生存影响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一线以贝伐珠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PFS对后线VEGFR-TKIs治疗方案PFS的影响。P<0.05判定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恶性间皮瘤患者48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95%CI:18.5-56.3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中位PFS达到4.8个月(2.9-8.8个月,平均9.5个月),中位OS(从治疗起始日期计算)达17.9个月(95%CI:13.5个月-NE,平均29.0个月),从确诊日期计算的中位总生存期为33.0个月(95%CI:25.9个月-NE,平均60.6个月)。可供评估最佳疗效的39名患者中,6名(15.3%)表现为部分缓解(PR),20名(51.3%)维持疾病稳定(SD),13名(33.3%)表现为疾病进展(PD),没有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肝转移增加死亡风险,原发部位于腹膜、TKIs药物选择阿帕替尼是无进展生存的保护因素。VEGFR-TKIs治疗患者的PFS与既往接受贝伐珠单抗的PFS无显著相关性。2名患者因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停止治疗。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恶性间皮瘤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肝转移是OS的影响因素,原发部位及TKIs药物种类是PFS的影响因素。恶性间皮瘤的治疗全程中接受过VEGFR-TKIs治疗可能使患者生存获益。

细胞器靶向的智能响应型ApDC药物的设计与合成

核酸适体由于其高特异性、低免疫原性、化学结构易修饰和广泛的生物靶点等优势,成为构建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优越配体。核酸适体与药物偶联形成的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Aptamer-Drug Conjugate,Ap DC),可以高效地将药物靶向递送至肿瘤细胞,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在开发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在精准医疗时代,针对特定细胞器的高度敏感和精确治疗的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亚细胞器成为肿瘤治疗的理想靶标。本论文将Ap DC与细胞器靶向策略相结合,旨在开发“肿瘤细胞器靶向”和“药物可控释放”的一体化智能响应型Ap DC药物,以期实现药物的精准靶向递送与靶向释放。具体内容如下:(1)肿瘤的代谢异常表现为重要酶、生物小分子的上调表达,可作为标志物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本工作对肿瘤细胞系数据库内的多组标志基因、蛋白和代谢物数据进行分析,筛选了五种具有化学反应活性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分别是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2J2酶、脯氨酸氨肽酶、活性氧和谷胱甘肽,考察这五个标志物相关基因在30种不同肿瘤的1000多种细胞的分布图谱,在器官、细胞水平对其分布和基因表达量进行深入研究,为本论文肿瘤微环境响应连接子的设计提供MRTX849采购理论支撑和设计思路。(2)设计、合成了九种结构类似、反应活性相同的环境响应型可裂解连接子,分别响应紫外、过氧化氢、次氯酸、乙酰胆碱酯酶、细胞色素单氧酶、酯酶、硝基还原酶、脯氨酰氨基肽酶、偶氮还原酶。连接子结构灵活、组装快捷,为多种化疗药物的接入提供了结合位点。连接子尾部的炔基可与修饰叠氮基团的生物靶向配体共价偶联,为后续模块化组装Ap DC提供分子结构基础。可裂解连接子合成路线操作简单、反应效率高,九种可裂解连接子平均总收率约为60%,其中硝基还原酶响应可裂解连接子总收率高达83%,表明连接子在实际合成中副反应少、产率高,实际操作性强,有望构建其他肿瘤生物标志物敏感的连接子。(3)本文以可裂解连接子作为桥键,将内质网、溶酶体和线粒体定位基团分别与药物依喜替康缩合,组装成具有细胞器靶向的前药分子。最后通过点击化学将靶向c-Met的核酸适体和前药分子共价偶联成同时具有细胞靶向和细胞器靶向的Ap DC药物。双靶向的Ap DC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上过表达的c-Met受体,并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从核biomass waste ash内体中逃逸后积聚在特定的细胞器上控制药物释放。在细胞水平上进行三种Ap DC药物的性能研究,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Ap DC药物与He La和A549细胞具有特异性结合,小分子前药修饰显著增强了核酸适体的靶向结合能力;细胞共定位实验显示Ap DC药物通过核酸适体成功内化进入癌细胞,并且通过细胞器定位基团精准靶向细胞器,实现了从肿瘤细胞到细胞器的靶向定位以及药物递送;体外药物释放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证明了核酸适体对靶细胞的特异性识别、高亲和力结合以及可裂解连接子的响应断裂能力对提高Ap DC药物的抗肿瘤细胞增殖能力至关重要。本论文发展了新型的可裂解链接子砌块库,用于构建偶联核酸适体、细胞器靶向分子和化疗药物,通过靶向递送与靶向释放,实现肿瘤精准治疗。本工作为Ap DC等智能药物和材料的开发提供了一体化的设计新思路,有助于推动Ap DC药物在肿瘤治疗、药物递送等领域的应用selleckchem MRTX1133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