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自然条件独特,物种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然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改变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对鱼类等水生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0年对三峡库区库首(太平溪、香溪河)、库中(小江、万州、云阳)和库尾(丰都、箭滩河、巴南、涪江、嘉陵江)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本研究获得三峡库区鱼类DNA条形码序列共计946条,从分子水平评估了三峡库区鱼类物种多样性,探讨了DNA条形码在三峡库区鱼类辅助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建立了三峡库区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结论如下:(1)利用DNA条形码在三峡库区共鉴定到鱼类71种、包括5个待鉴定种。种内遗传距离为:0-1.89%,平均值为0.36%;种间遗传距离为:2.41%-14.83%,平均值为6.88%;属间遗传距离为4.22%-21.63%,平均值为13.57%。最大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最小种间遗传距离,存在明显的条形码间隙;贝叶斯进化树显示71个物种包括5个待鉴定种均形成了各自的单系枝,且节点支持率较高。ABGD显示946尾样本形成了67个可操作单元(OTUs),其中副泥鳅属、黄颡鱼属、鳑鮍属、蛇鮈属、拟鲿属的待鉴定种均单独构成OTUs;鲇构成2个OTUs;黑尾近红鲌、翘嘴鲌、蒙古鲌构成1个OTUs;张氏(?)和(?)构成1个OTUs;乐山小MK-1775分子量鳔鮈与洞庭小鳔鮈构成1个OTUs;吻鮈与圆筒吻鮈构成1个OTUs,可能是近缘物种由于较小的遗传距离而被定义为1个genetic conditionsOTUs。上述结果表明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三峡库区大部分鱼类进行分类鉴定是可行的。(2)选取6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5种优势鱼类和短颌鲚进行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研究,结果显示:单倍型selleck激酶抑制剂多样性为:0-0.952、平均值为0.572,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82、平均值为0.0027,6种鱼类Hd≥0.8,4种鱼类Pi≥0.005。鲢、瓦氏黄颡鱼、蛇鮈和岩原鲤具有较高的COI条形码遗传多样性,分别为:0.0082、0.0076、0.0071和0.0051,而圆口铜鱼、长薄鳅、贝氏(?)、张氏(?)、光泽黄颡鱼、黑尾近红鲌、中华倒刺鲃、和短颌鲚的COI条形码遗传多样性较低,分别为:0.0033、0.0031、0.0023、0.0021、0.0021、0.0021、0.0011和0.0004。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三峡库区鱼类整体遗传多样性较低。该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数据。(3)通过单倍型网络图对蛇鮈属和黄颡鱼属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蛇鮈属112尾样本包含了37种单倍型;黄颡鱼属194尾样本包含了48种单倍型。经采样地点分析发现,蛇鮈、光唇蛇鮈、光泽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在三峡库区库首、库中、库尾的种群中均存在特有单倍型,但整体上没有形成显著的地理格局。
Author: admin
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血清源性多聚IgA诱导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NF-κB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血清源性多聚IgA诱导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80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及38名健康对照者,分别收集血清,将血清IgA纯化,以制备血清源性多聚IgA。将6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清热止血方组(31.25 mg/kg)、雷公藤多苷组(46.88 mg/kg)、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组(31.25 mg/kg+Gene Expression46.88 mg/kg)、醋酸泼尼松组(23.44 mg/kg)、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灌胃2次/d,连续7 d。采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血清源性多聚IgA(200 mg/L)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4 h,以构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的一部分细胞分为模型组、清热止血方组、雷公藤多苷组、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组、醋酸泼尼松组及生理盐水组,另设空白组及健康组,并给予相应干预。另一部分造模成功的细胞采用siRNA转染抑制NF-κB信号通路,并将转染后的细胞分为模型+转染组、清热止血方组、雷公藤多苷组、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组及醋酸泼尼松组,另设空白组、模型组、模型+正常组,并给予相应干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此网站分别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磷酸化的核因子-P65(p-P65)、磷酸化的核因子-P50(p-P50)、核转录因子-κB激酶β(IKKβ)及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减弱(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细胞活力增强(P<0.05);与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组比较,清热止血方组、雷公藤多苷组、醋酸泼尼松组细胞活力减弱(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p-P65、p-P50及IKKβ蛋白的LY2835219表达量升高(P<0.05),IκBα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细胞p-P65、p-P50及IKKβ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而IκBα的表达量升高(P<0.05)。与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组比较,清热止血方组、雷公藤多苷组、醋酸泼尼松组p-P65、p-P50及IKKβ蛋白的表达量升高(P<0.05),而IκBα的表达量降低(P<0.05)。siRNA转染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模型+正常组细胞p-P65、p-P50及IKKβ蛋白的表达量升高(P<0.05),IκBα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转染组、清热止血方组、雷公藤多苷组、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组、醋酸泼尼松组细胞p-P65、p-P50及IKKβ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IκBα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 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通路的活化,进而提高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血清源性多聚IgA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活力,以发挥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伏立康唑中间体的合成及其工艺优化
伏立康唑(Voriconazole)是通过修饰早期氟康唑得到的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效力强、安全性好等特点。该药是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制开发,并于2002年在美国首先上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感染。由于每年全世界有将近500万人因真菌感染而失去宝贵生命,因此国内外市场对抗真菌药需求增长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有必要对伏立康唑中间体合成进行工艺优化,使之适合工业化生产,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对文献报道伏立康唑路线进行分析,在总结文献基础上,对不同路线反应类型、反应难易、环保、工业化、生产成本、收率等方面进行比较,选择了一条Taurine NMR以“6-(1-溴乙基)-4-氯-5-氟嘧啶为关键中间体”的工业化生产路线。并以相对廉价的氟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Bcl-2抑制剂亲核取代、环合、氯代和溴代合成伏立康唑关键中间体,并对四步反应条件进行工艺优化。具体研究如下:1.合成伏立康唑关键溴代中间体并对其进行氢谱和质谱结构表征。2.对反应各步溶剂的选择、反应当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用量、杂质生成情况等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反应各步最佳工艺条件,使收率得到提升,生产成本大大降低。(1)确定氟代丙酰基乙酸乙酯合成最佳工艺条件为n(氟乙酸乙酯):n(丙酰氯):n(乙醇钠)=1:1.5:2;溶剂筛选,正己烷效果最好;去质子化温度为50℃。(2)确定4-羟基-5-氟-6-乙基嘧啶合成最佳工艺为n(氟代丙酰基乙酸乙):n(乙酸甲脒):n(甲醇钠)=1:1:3;最佳Genetic hybridization反应时间为5 h;后处理方式为浓缩液p H调至5,向水溶液中滴加;析晶溶剂异丙醇效果最好。(3)确定4-氯-6-乙基-5-氟嘧啶合成最佳工艺条件为n(4-羟基-5-氟-6-乙基嘧啶):n(三氯化磷):(三乙胺)=1:1.3:1.1;溶剂筛选,二氯甲烷效果最好;反应时间为5h。(4)确定6-(1-溴乙基)-4-氯-5-氟嘧啶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4-氯-6-乙基-5-氟嘧啶):n(NBS):n(AIBN)=1:1.3:0.05;溶剂筛选,乙腈效果最好;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6-8 h。
乳铁蛋白修饰党参多糖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目的 选用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为脑靶向配体,构建受体介导的Lf修饰党参多糖脂质体(lactoferrin-modified liposomes of Codonop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Lf-CPPS-LCL),并考察其体外跨越血脑屏障的能力及抗炎作用。方法 通过逆向蒸发法制备党参多糖脂质体(CPPS-Lips),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筛选最优处方,利用Lf的氨基与脂质体膜表面DSPE-PEG2000-COOH共价结合,组装得到Lf-CPPS-LCL,并对其形态、粒径电位,以及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考察;通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考察Lf-CPPS-LCL的透过能力;采用脂多糖诱导BV2细胞造成炎症模型,分别给予CPPS、CPPS-Lips和Lf-CPPS-LCL进行药物干预,通过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IL-6的含量,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BLaduviglusib临床试验V2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biomemristic behavior88)和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确定最优处方为脂药比31∶1,大豆磷脂∶胆固醇=28∶5,超声时间25 min,DSPE-PEG2000的摩尔含量为5%。制得的Lf-CPPS-LCL的粒径为(197.5±0.6)nEnasidenib NMRm,PDI为(0.2±0.02),Zeta电位为(–18.8±1.1)mV,Lf-CPPS-LCL与原料药相比体外释放更加缓慢平稳。经Lf修饰后的脂质体与未修饰的脂质体相比对血脑屏障模型有更好的透过性;与模型组相比,Lf-CPPS-LCL能明显抑制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释放,下调BV2细胞TLR4、NF-κB、MyD88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结论 制得的Lf-CPPS-LCL形态圆整、粒径分布均匀、有较好的缓释作用及血脑屏障模型透过能力,Lf-CPPS-LCL可有效抑制脂多糖诱导的BV2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及其下游的MyD88、NF-κB蛋白表达相关。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V2蛋白抑制基因沉默的分子机制
植物中由RNA介导的DNA甲基化过程(RdDM)是一种重要的抵抗双生病毒的转录水平沉默(TGS)机制。但双生病毒编码的蛋白是否能并如何直接抑制RdDM通路仍然不太清楚。我们发现木耳坦型棉花曲叶病毒PF-07321332半抑制浓度(CLCuMuV) V2蛋白能够抑制RdDM过程,其能够和烟草Argonaute4 (AG04)互作,而突变体V2~(L76S)在丧失与AGO4互作的同时也会丧失抑制TGS的能力。当我们将CLCuMuV的V2替换成V2~(L76S)后发现突变体病毒的侵染力减弱,病毒DNA的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这些结果说明了CLCuMuV的V2蛋白能够通过和本生烟草AGO4的互作来抑制植物RdDM介导的TGS过程从而促进病毒的繁殖。我们还发现了一种V2抑制转录后水平基因沉默(PTGS)的新机制。我们发现当病毒依靠伤口或昆虫噬咬入侵植物时,植物会迅速激起钙流,螯合了钙离子的AZD1152-HQPA半抑制浓度钙调蛋白(CaM)会与钙调蛋白结Pediatric spinal infection合转录因子(CAMTA3)互作并激活CAMTA3。被激活的CAMTA3能够直接结合到RDR6和BN2的启动子区域,促进基因的转录,并且BN2作为一个核酸酶能够通过降解小RNA (miRNA)来上调AGO1、AGO2和DCL1的信使RNA (mRNA)水平。因此,RNAi通路中部分重要基因(RDR6、AGO1、AGO2和DCL1)的表达会增强,而V2能够通过和CaM的互作抑制CaM与CAMTA3之间的结合从而负调控PTGS通路。这些结果阐述了一条新的植物免疫通路,同时也为研究抗病毒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CRC)患者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CFAs)特征,为疾病的早筛和治疗提供有用信息。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7月南华大学附属邵阳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44例CRC患者(右半结肠癌20例,左半结肠癌selleck PUN3011924例)、42例结肠腺瘤性息肉(CAP)患者及体检中心40名健康人群,依次设为CRC组、CAP组、HP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粪便中SCFAs浓度。记录GC-MS检测结果;比较三组粪便中SCFAs浓度;比较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患者粪便中SCFAs浓度;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确定各组粪便中SCFAs特征。结果 6种SCFAs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8)。与HP组比较,CRC组粪便中乙酸、丙酸、丁PCI-32765酸浓度及总SCFAs浓度降低,异戊酸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AStormwater biofilterP组比较,CRC组粪便中丁酸浓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组与HP组粪便中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浓度及总SCFAs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半结肠癌患者粪便中乙酸浓度及总SCFAs浓度高于左半结肠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PLS-DA模型可以看出CRC患者与健康人群分离较明显,而CAP患者位于CRC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该模型未过度拟合,结合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发现,乙酸、丙酸、丁酸可作为CRC潜在的诊断标志物。结论 CAP患者粪便中SCFAs浓度介于CRC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CRC是在肠道环境改变的基础上发生的。CRC患者粪便中总SCFAs浓度较健康人群明显降低,特别是乙酸、丙酸、丁酸可作为CRC早期筛查的潜在标志物。
尖孢镰刀菌NAD代谢途径中与生长繁殖相关基因的研究
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种类繁多、分布极广,普遍存在于土壤及动植物有机体上,能够广泛的引起人类和动植物感染。临床上,镰刀菌可引起浅部或深部感染,浅部感染常见为真菌性角膜炎,严重者可致盲;深部感染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侵袭性感染,病死率极高。农业上,镰刀菌是最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之一,可侵染植物或农作物引起枯萎病和根腐病等。其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物可引起人和动物中毒,对人和动物造成损伤。镰刀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耐药现象,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及其还原形式(NADH)和磷酸化形式(NADP)是细胞代谢和能量产生的核心。有氧呼吸过程中,NAD作为电子传递体在氧化呼吸链中穿梭,最终合成ATP,ATP可为细胞提供能量。因此,维持NAD浓度对细胞和生物体活力很重要。NAD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有三种,分别为Preiss–Handler(PH)途径、从头合成途径及补救途径,三种途径共同调节NAD稳态。NAD调节多种细胞功能,例如动植物和微生物等细胞,在能量代谢、细胞凋亡及衰老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NAD代谢在丝状真菌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寻找NAD代谢途径中与尖孢镰刀菌生长繁殖及药物敏感性相关的基因,为尖孢镰刀菌的防治提供潜在的靶点或策略。通过对尖孢镰刀菌的NAD代谢途径的分析,挑选出该途径中5个重要的具有催化作用的酶作为靶点,分别为烟酸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pt1)、喹啉酸磷酸核糖基转移酶(Bna6)、烟酰胺核糖激酶(Nrk1)、5′-核苷酸酶(5′-nucleotidase)及NAD激酶(NADK),其编码基因分别为FOXG_01191、FOXG_06246、FOXG_13827、FOXG_04408、FOXG_00298。前期实验室已建立了尖孢镰刀菌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ATMT)并成功对其进行优化,利此网站用ATMT技术成功构建了5株基因敲除株,用于解析基因的功能。获得了1株生长繁殖异常的敲除株ΔNpt1,与野生型相比,ΔNpt1菌丝生长迟缓、色素产生减少、分生孢子产量减少,表明FOXG_01191基因与生长繁殖相关。检测5株敲除株对4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及卡泊芬净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敲除株药物STM2457分子式敏感性无明显变化,表明这5种基因与耐药性无关。对敲除株ΔNpt1的NAD代谢途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NAD和ATP含量减少。q PCR检测ΔNpt1中NAD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Nma与Qns1的Medical incident reporting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果表明,Npt1缺失导致Preiss–Handler途径受阻,NAD合成量降低,NAD氧化还原稳态失衡,导致氧化磷酸化途径的ATP释放减少。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Npt1与生长繁殖之间的关系,发现编码Npt1的基因FOXG_01191是调控NAD生物合成的重要基因,通过调节Preiss–Handler途径代谢影响NAD的合成,并可调控ATP的合成,影响尖孢镰刀菌的生长繁殖。上述结果为揭示病原真菌的生长繁殖机制和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Bd-2家族蛋白选择性环肽类抑制剂的发现和作用机制研究
Bcl-2家族蛋白是线粒体凋亡的关键调控因子,可根据功能分为抗凋亡蛋白、促凋亡蛋白及BH3-only蛋白。Bcl-2和Bcl-XL是其中两种重要的抗凋亡蛋白,已有研究表明其影响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性产生。目前基于Bcl-2和Bcl-XL的结构信息已研发出线性肽和小分子化合物两类抑制剂。其中,线性肽由于自身不稳定性及穿膜效率低始终难以进入临床试验。而小分子抑制剂易引发Bcl-XL依赖的血小板减少症,被FDA批准上市的只有Venetoclax(ABT-199),但也面临患者用药后产生Bcl-2中G101V耐药突变的挑战。因此亟需发现以Bcl-2为靶点的新型特异性抑制剂并克服上述继发性耐药。本论文与厦门大学吴川六教授团队合作,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到能分别与Bcl-2和Bcl-XL结合,但优先结合Bcl-2的环肽Cp1。之后,本论文基于两种蛋白分别与Cp1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信息,阐释了 Cp1针对两种蛋白的选择性机制和抗耐药机制,进而优化并筛选到优先靶向Bcl-XL的环肽Cp3。首先,本论文进行了环肽对两种蛋白选择性机制的研究。Pexidartinib核磁我们分别以1.95 (?)和2.0(?)分辨率解析出Bcl-2与Cp1、Bcl-XL与Cp1的复合物结构。与已报道的配体结合模式不同,Cp1以基本不引起α3和α4螺旋构象变化的新模式结合于两个蛋白的配体口袋。此外,Bcl-2和Bcl-XL与Cp1互作的氨基酸残基高度保守,差异在于Bcl-2的D111残基与Cp1的G6残基形成氢键,而Bcl-XL对应残基是A104,无法与Cp1形成氢键。同时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表明,Bcl-2的D111A位点突变,可使Bcl-2与Cp1的亲和力由0.79μM降为5.9 μM。上述结果说明Bcl-2和Bcl-XL的D111/A104残基差异是Cp1实现Bcl-2选择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本论文进行了环肽能否克服Bcl-2临床耐药突变的研究。我们以1.85 (?)分辨率解析出含G101V耐药位点突变的Bcl-2-G101V突变体蛋白与Cp1的复合物结构。已有相关研究指出,Bcl-2发生G101V位点突变,会使空间邻位E152残基构象变化,进而对Venetoclax的结合产生位阻效应,导致二者亲和力下降180倍,引发耐药。而我们的共晶结构显Immune signature示,Cp1与Bcl-2-G101V的V101及E152残基的距离分别为7.7 A和9.9 A,距离较远,因此该突变不会导致对环肽的位阻效应。与之一致的是,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表明Cp1与突变前后的Bcl-2的亲和力无较大差异,KD值分别为0.79 μM和1.14μM。基于上述结构信息,我们优化并筛选到对Bcl-XL具有选择性的环肽Cp3,并以1.4 A分辨率解析出Bcl-XL与Cp3的复合物结构。与第一部分相呼应,Cp3的P6残基与Bcl-XL的A104残基形成面面互作,而与Bcl-2的D111残基产生位阻效应。由此我们提出环肽的选择性“开关”假说,即环肽既可通过ZD1839临床试验G6残基与Bcl-2的D111残基形成氢键,表现出Bcl-2优先选择性,又可通过P6残基与Bcl-XL的A104残基形成面面相互作用,表现出Bcl-XL优先选择性。最后,我们验证了穿膜肽(TAT)修饰后的环肽对肿瘤细胞的促凋亡效果。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得Cpl-TAT与Cp3-TAT均可抑制Jurcat、El4和Daudi三种肿瘤细胞生长,且同等浓度下Cp3-TAT对Daudi细胞的抑制效果优于上市药物Venetoclax。此外,Annexin V-FITC/PI双染实验显示Cp1-TAT和Cp3-TAT显著提高了细胞凋亡比例,说明Cp1-TAT和Cp3-TAT以促进细胞凋亡的方式抑制细胞增殖。综上,本论文分别解析了 Bcl-2-Cp1、Bcl-XL-Cp1和Bcl-XL-Cp3复合物结构,揭示环肽与两个蛋白的结合模式和选择性机制,为环肽选择性和亲和力优化提供结构依据;解析了 Bcl-2-G101 V-Cp1复合物结构,表明环肽有望为克服临床耐药突变提供新思路;验证了环肽以促进细胞凋亡的方式抑制细胞增殖。本研究将为开发新一代靶向Bcl-2高选择性抑制剂提供新的参考。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核苷(酸)类似物致骨软化病风险分析
目的 分析核苷(酸oral anticancer medication)类似物致骨软化病风险,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04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2季度收录的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致骨软化病(包括低磷血症性骨软化病、骨软化病、低磷血症和范可尼综合征)的不良事件报告(AE),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评价6种药物与骨软化病的相关性,当上报例数n≥3且ROR 95%CI下限> 1时,提示生成可疑信号,ROR值越大,AE与药物的相关性越强,风险信号越强。结果 未收集到替比夫定相关骨软化病AE报告,收集到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相关骨软化病AE报告数分别为12、1 058、15、1 051和275例,共2 411例;与骨软化病相关的ROR(95%CI)分别为7.80(4PLX4032说明书.42,13.74)、39.62(37.11,42.31)、8.35(5.03,13.87)、911.33(849.57,977.57)、30.58(27.10,34.52)。selleck合成5种药物与骨软化病均有统计学相关性,阿德福韦酯致骨软化病风险信号强度最强,其次为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与其相当,最弱的是丙酚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结论 不同的核苷(酸)类似物致骨软化病风险不同,阿德福韦酯风险信号最强,且报告数量较多,患者多为用药超过1 800 d的中老年男性,临床医师需关注该类药物可能的骨软化病风险。
基于主动靶向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8的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抗肿瘤活性评价
癌症是世界范围内难以攻克的难题,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化学治疗仍然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大多数的化疗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选择性差、毒副作用严重以及耐药性发生等问题,最终导致肿瘤化疗的失败。为了解决化疗药物的局限性问题,主selleck NMR动靶向纳米载药体系应运而生。主动靶向纳米载药体系是利用纳米载药系统与靶组织或靶细胞之间的配体-受体、抗原-抗体或其他形式的分子相互识别,将药物输送到特定的位置,与被动靶向相比,可进一步提高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摄取,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并显著降低机体副作用,实现增效减毒的作用。金属有机框架(MOFs),亦称多孔配位聚合物,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在催化、储能和分离中都有广泛应用,近年来作为药物载体更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8(ZIF-8)是属于MOFs种类中的一类新型多孔材料,由Zn2+和2-甲基咪唑配位组成,具有合成策略简单、易于功能化、负载能力高及pH响应降解的特性,是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新型药物载体。对ZIF-8载direct to consumer genetic testing体表面进行主动靶向修饰,可以在增强递送的药物抗肿瘤活性的同时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作用。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使用“一锅搅拌法”成功制备负载阿霉素(DOX)的ZIF-8纳米粒子,并将甘草次酸(GA)修饰于其表面,构建GA受体靶向的DOX递送系统PEG-GA@ZIF-8@DOX。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粒子形貌,发现PEG-GA@ZIF-8@DOX呈类球状,粒径均匀。动态光散射法(DLS)测得 PEG-GA@ZIF-8@DOX 的水合粒径为 236.37±0.21 nm,Zeta 电位为-6.52±0.29 mV。X-射线衍射(XRD)验证纳米粒子具有标准晶体结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以及比表面积(BET)结果证明DOX的成功负载以及GA的成功修饰。PEG-GA@ZIF-8@DOX中DOX的载药量约为11.22±0.87%,在酸性环境下最终释放量为57.73%。各浓度下的PEG-GA@ZIF-8@DOX溶血率均低于5%,初步验证纳米制剂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较好。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用于考察体外细胞摄取以及溶酶体逃逸特性,CCK-8法研究药物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显示PEG-GA@ZIF-8@DOX的摄取量明显优于DOX以及ZIF-8@DOX,可以成功从溶酶体中逃逸,提升DOX的抗肿瘤活性。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考察PEG-GA@ZIF-8@DOX的抗肿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PEG-GA@ZIF-8@DOX不仅可以提升DOX的抗肿瘤活性,还可以降低DOX带来的副作用,H&E染色结果显示PEG-GA@ZIF-8@DOX对小鼠的主要脏器没有明显的毒性。制备以ZIF-8为载体,叶酸(FA)靶向修饰的黄芩苷(BAN)纳米递送系统PEG-FA@ZIF-8@BAN。通过SEM和TEM对纳米粒子的形态进行观察,发现PEG-FA@ZIF-8@BAN 粒径均匀统一。DLS 测得 PEG-FA@ZIF-8@BAN 水合粒径为176±8.1 nm,Zeta电位为-23.83±1.1 mV,具有良好的分散性。XRD结果显示PEG-FA@ZIF-8@BAN具有标准的晶型结构。FT-IR、UV以及BET表征结果表明BAN的成功负载与PEG-FA的成功修饰。BAN负载效率高达41.45±1.43%,在酸性环境(pH=5.0)中药物释放量为78.60%,而在中性环境(pH=7.4)中释放量仅为11.03%。体外细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EG-FA@ZIF-8@BAN可以显著提高BAN对MCF-7细胞的杀伤作用,FA介导的靶向作用可使纳米粒子更好地被肿瘤细胞摄取,促进肿瘤细胞产生活性氧(ROS),极大增强了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建立4T1荷瘤小鼠模型对PEG-FA@ZIF-8@BAN的体内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可以显著提高BAN对乳腺癌实体瘤的增殖抑制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没有造成主要脏器的明显病理损伤。各组小鼠的肝肾功能指标也未发现明显异常,说明该载药系统在小鼠体内的毒性较低。综上所述,本课题主要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设计配体-受体主动靶向型纳米载药系统。本论文选择可以酸性环境响应型降解并且生物相容性良好的ZIF-8材料作为药物OXPHOS抑制剂载体,构建的药物递送系统合成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针对性地解决部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选择性差以及不良反应严重等问题,为毒副作用强的抗肿瘤化疗药物或天然来源的肿瘤治疗候选药物提供了“增效减毒”思路,搭建了新型、高效的抗肿瘤纳米平台,并且也拓宽了 MOFs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