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研究GSK1349572分子式表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导致多数临床疾病的共性机制,Cell综述列举了环境污染导致机体损伤的8个Hallmark,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位居首位。作为机体内关键的炎症效应细胞,巨噬细胞可分为促炎(M1)型和抗炎(M2)型,ROS升高抗氧化减弱时,导致巨噬细胞向M1(促炎)型分化;当抗氧化增强或ROS减少时,有利于巨噬细胞向M2(抗炎)型分化,其浸润激活炎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基础。线粒体作为细胞内关键细胞器,既是ROS生成主要场所,也是ROS的重要攻击靶点。我们发现,线粒体动力学和氧化还原共同决定巨噬细胞的分化走向。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线粒natural bioactive compound体分裂增强和稳态重塑,促使其功能由ATP合成转变为生成ROS,而ROS可启动NFκB及下游促炎信号通路。通过组学筛选与多种技术证实,Stat2通过磷酸化Drp1 S616调控巨噬细胞线粒体稳态重塑和促炎分化。相反,在IL-4刺激下线粒体融合增强,通过重塑嵴结构降低电子漏出和ROS生成,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氧化,进而激活PPARγ及下游抗炎信号。进一步发现融合激动剂、PUFA、抗氧化剂和PPARγ激动剂可激活巨噬细胞抗炎分化,减轻小鼠脓毒症。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线粒体分裂融合稳态可通过影响细胞氧化还原平衡决定巨噬细胞促炎和抗炎分化走向:线粒体分裂增强时可通过生成ROS启动促炎信号,而线粒体融合增强时能够降低ROS生成启动抗炎信号。因此,使用线粒体分裂抑制剂、融合激动剂、抗氧化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PPARγ激动剂可抑制巨噬细胞促炎分化,有助于其抗炎分化,可作为脓毒症等炎症疾病Bemcentinib临床试验的药物靶点。
Author: admin
抗白粉病小麦-卵穗山羊草7M~g易位系的创制及鉴定
【研究背景】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Bgt)引起的气传性真菌病害,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对全球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最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方式。作为小麦三级基因源的卵穗山羊草(Aegilops ovata L.或Aegilops geniculata Roth.,2n=4x=28, U~g U~g M~g M~g)是山羊草属的一种异源四倍体植物,属于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源,该物种7M~g染色体上携带白粉病抗性基因,且抗性强,是选育抗病品种的重要目标染色体。【材料与方法】小麦Ph(Pairing homoeologous)基因控制同源染色体的严格配对,限制小麦-外源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和重组,保证小麦染色体的遗传稳定性,降低非整倍性的发生概率。本研究旨在利用ph1b基因突变体,诱导7M~g染色体与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发生配对,创制含7M~g的抗白粉病基因的易位系。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和细胞学鉴定,筛选抗白粉病的易位系材料,用于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选育。【结果与分析】利用中国春和顶Dromedary camels芒山羊草的参考基因组,根据染色体的同源性,开发了位于7M~g短臂近端部、着丝粒附近和长臂近端部的四对7M~g的特异性分子标记,能用于7M~g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的检测。利用ph1b突变体SM830ph1b~H与7M~g(7A)代换系TA6646杂交,其F_selleck抑制剂2中标记筛选ph1b纯合且含有7M~g的单株构建易位群体。利用特异性分子标记、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从自交F_3和F_4植株中筛选出了8种染色体易位类型(14株易位植株),其中7A-7M~g易位类型有3种(5株),7D-7M~g易位类PLX-4720体外型有5种(9株)这些易位系材料白粉病抗性反应为0级,表现为免疫。【结论】获得的7A-7M~g和7D-7M~g易位系虽为大片段易位系,但可利用这些初级易位系材料创制小片段易位系在小麦白粉病育种中利用,同时为定位该抗病外源基因奠定材料基础。
网络药理学整合巨噬细胞差异基因揭示双氢杨梅树皮素改善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巨噬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探讨双氢杨梅树皮素改善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方法 应用Cytoscape软件,通过PharmMapper服务器、GeneCards和OMIbiosafety analysisM数据库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互作网络,推测核心靶点;使用MNVP-TNKS656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KEGG富集分析。下载巨噬细胞芯片数据,利用GEO2R分析芯片数据的差异表达基因,DAVID平台进行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CD11b、CD86和CD206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PI3K和Akt蛋白表达量。结果 筛选出102个双氢杨梅树皮素抗急性肺损伤的潜在靶点,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双氢杨梅树皮素与MMP9和IGF1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差异表达基因VX-765富集到PI3K-Akt、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趋化因子等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流式细胞术实验证明,双氢杨梅树皮素能明显增加M2型巨噬细胞极化和降低M1/M2的比例,且明显降低肺组织中PI3K和Akt蛋白表达量。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证实双氢杨梅树皮素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改善急性肺损伤,为进一步阐明双氢杨梅树皮素改善ALI/ARDS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盐酸小檗碱纳米乳的制备及对干性AMD模型小鼠的作用研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致病机制不清,因素复杂,是导致老年人失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氧化应激、遗传因素等引起的视网膜退行性改变,临床上未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许多研究表明中药成分都能够通过有效抑制氧化应激水平缓解AMD,盐酸小檗碱(BBR)是一种传统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天然化合物,其抗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眼部疾病,已有相关研究表明BBR具有治疗干性AMD的潜在应用价值,但其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临床应用。纳米乳(NE)作为一种能增加药物溶解度、改善溶出度的纳米制剂,生物相容性好,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研究将BBR制成眼用纳米乳,研究其对干性AMD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具体JQ1分子量研究内容如下:本研究联合高速剪切和高压均质两种均质方法进行盐酸小檗碱纳米乳(BBR-NE)的制备,通过单因素方法以粒径(PS)、多分散系数(PDI)和粒径增长率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对其制备处方和工艺进行考察。处方考察包括对油相、混合乳化剂和水的比例、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的筛选;工艺考察包括对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的筛选。结果显示,纳米乳的PS为100.17±1.00 nm,PDI为0.204±0.030,Zeta电位为-(42.96±0.08)m V,黏度为4.27±0.05 m·Pa·s,p H为6.21,载药量为2.22±0.03 mg/m L,纳米乳鉴定为水包油型纳米乳。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形态发现BBR-NE呈圆球形。储存稳定性结果显示BBR-NE在常温条件下放置7天,PS在100~102 nm之间,粒径变化范围小,且无聚集、沉淀等现象,稳定性良好。为了比较BBR-NE、盐酸小檗碱混悬液(BBR-Susp)之间的累积释放度和在离体兔眼角膜中的渗透性差异,通过透析袋法以人工泪液作为溶出介质进行体外实验,评selleck Entinostat价其累积溶出度。采用改良型Franz扩散池进行离体角膜透过实验,测定BBR在兔角膜中的累积透过量(Q_n),绘制累积透过量时间曲线图,分析其表观渗透系数(P_(app))和稳态流量(J_(ss))。体外溶出实验表明,BBR-NE组在24 h的累积溶出度为94.90%,相比于BBR-Susp组的累积溶出度为47.70%,提高了1.99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将BBR制成纳米乳能有效改善其溶出情况。离体角膜透过实验结果显示,BBR-NE在480 min的Q_n为143.98±21.27μg/cm~2,是BBR-Susp的3.42倍,BBR-NE的P_(app)和J_(ss)也显著提高,说明NE能有效增加BBR的溶出度和渗透能力。以BALB/c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尾静脉注射碘酸钠建立干性AMD小鼠模型,研究BBR-NE通过眼部给药的方式对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HE染色研究发现,模型组的视网膜外核层(ONL)出现扭曲变形,细胞核变成不规则形状,相比于空白组ONL厚度变薄,细胞核数量减Fungus bioimaging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BBR-NE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组和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组的细胞核数量相比于模型组显著增加,细胞核之间的排列也更紧密,BBR-NE剂量组随着剂量的增加,ONL细胞核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混悬剂组虽ONL细胞核数量比模型组多,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ONL形变未完全恢复。采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BBR-NE对ARPE-19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随着BBR-NE剂量的增加,纳米乳对细胞毒性呈现剂量依赖性。同时通过Draize Test研究BBR-NE对兔眼的刺激性程度,结果显示单次滴眼给药后72 h内新西兰白兔的眼刺激性评分均为0,BBR-NE的刺激性程度为无刺激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考察成功制备了安全、有效的BBR-NE,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提高了BBR的累积释放度,增加了BBR在角膜上的渗透量,说明BBR-NE可以通过眼部给药的方式将药物透过角膜进入眼部。药效实验因BBR-NE改善ONL扭曲形变、增加ONL细胞核数量、缓解RPE细胞凋亡,说明可起到治疗干性AMD模型小鼠的作用。兔眼刺激性实验证明了BBR-NE未引起刺激性,可以为BBR应用于治疗干性AMD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白藜芦醇柔性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
目的:selleck制备白藜芦醇柔性脂质体,并考察其体外特性。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脂质体,以包封率、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白藜芦醇脂质体处方;以皮肤滞留量筛选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制备白藜芦醇柔性脂质体;并对其表面特征、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放度及皮肤滞留进行考察。结果:最终处方:大豆卵磷脂量为7.5 mg·mL~(-1),磷脂-胆固醇的质量比为3.16∶1,磷脂-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30.28∶1,磷脂-吐温-80的质量比为3∶1。制得的白藜芦醇柔性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43.70±1.74)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092±0.060),Zeta电位为-(9.65±0.61) mV。体外释放研究表明,白藜芦醇乙醇溶液在4 h释放了80%,达到释放平衡LBH589;白藜芦醇柔性脂质体在8 h时的累计释放度为54%,24 h内持续缓慢释放,符合Higuchi动力学模型。皮肤滞留实验结果表明,其在2~6 h时皮肤滞留量缓慢升高,证明其可以缓慢释放,且在6 h时达到34.14μg·cm~(-2)。结论:优选的柔性脂质体重现性好、包封率高、粒径小,具有明显的缓释serious infections效果,皮肤滞留量高,适合于局部给药。
鸢尾素在阿霉素心肌病中的保护作用和机制
目的 研究鸢尾素(Irisin)对阿霉素(Dox)心肌病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用AC16细胞构建Dox损伤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AC16细胞用完全培养基培养)、鸢尾素组(AC16细胞用10 ng·L~(-1)的鸢PLX-4720说明书尾素处理24 h)、Dox组(用4μmoMedical genomicsl·L~(-1) Dox处理24 h)、Dox+鸢尾素组(AC16细胞用10 ng·L~(-1)的鸢尾素预处理2 h后,再加入4μmol·L~(-1) Dox处理24 h),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其增殖、凋亡和死亡率,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和凋亡因子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9(caspase-9)蛋白的表达水平NVP-TNKS656研究购买,用Mito-Tracker Red CMXRos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对照组、鸢尾素组、Dox组、Dox+鸢尾素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97±0.09)%、0、(42.80±6.70)%和(11.74±1.79)%,Bax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85±0.01、0.36±0.02、1.15±0.07和0.37±0.11,caspase-9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52±0.02、0.59±0.03、1.11±0.02和0.67±0.08,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04、1.05±0.25、0.43±0.02、0.99±0.30,线粒体损伤概率分别为(0.02±0.01)%、(0.5±0.15)%、(38.6±2.39)%和(1.58±0.54)%。上述指标,Dox组与对照组比较,Dox+鸢尾素组与Dox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鸢尾素可降低Dox引起的Bax、caspase 9、p-NF-κB、p-mTOR的表达水平,升高Bcl-2的表达水平,改善阿霉素所致的心肌损伤,减轻心脏毒性。
3种量子点促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作用比较及机制探究
目的 比较CdTe量子点(quantum dots, QDs)、CdTe@ZnS QDs和Ag_2Se QDs促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作用的差异,探究炎性反应产生的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源性小胶质细胞株BV2为体外模型,QDs设置1.25、MG132供应商2.50和5.00 nmol/L浓度梯度,分别染毒3、6、12和24 h。比色法检测细胞LDH释放,ELISA法检测胞外IL-1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Epimedium koreanum胞核和细胞质内P65和Ikb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 细胞分别暴露于3种QDsdiABZI STING agonist后,与对照组相比,LDH释放水平会随着QDs染毒时间和浓度升高。LDH升高水平:CdTe QDs>CdTe@ZnS QDs>Ag_2Se QDs; IL-1β释放水平也随着QDs浓度升高,IL-1β升高水平:CdTe QDs>Ag_2Se QDs>CdTe@ZnS QDs。暴露后,细胞质内P65和Ikb表达水平随QDs浓度升高而减少;细胞内ROS水平随QDs浓度升高,ROS升高水平:CdTe QDs>CdTe@ZnS QDs>Ag_2Se QDs。结论 3种QDs均可引起BV2细胞的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进而激活NF-κB通路。比较3种QDs的细胞毒性和促炎效应,包锌可以有效缓解含镉量子点的毒性,低毒组分的量子点毒性有很大降低。
团体心理干预应用于精神科患者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应用团体心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在本院精神科治疗的96例患者,利用信封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常规心理干预,观STM2457配制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团体心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SI)、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以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干预前,两组BPR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干预后BPR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观察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SSSI、SDSS评分干预前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干预后组SSSI、SDS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观察组的SSS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更高,SD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干预前两组SF-36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SF-3let-7 biogenesis6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观察组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结论 对精神科患者应用团体CHIR-99021小鼠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其精神症状,同时可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陕西特色山羊种质分析及陕西省遗传资源数据库构建
陕西省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历史渊源和勤劳的人民共同造就了体型外ocular pathology貌和生产性状各异的山羊品种。本研究以陕北白绒山羊、关中奶山羊和陕南selleck激酶抑制剂白山羊这三个陕西省宝贵的山羊品种为研究核心,并联合12个其它家山羊品种及山羊属内的野山羊共计288个重测序数据,利用群体遗传学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山羊品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和进化潜力评估,并训练出品种识别模型以及构建了陕西省遗传资源数据库,从而为之后采取更有效的保护措施以及健康可持续的利用这些资源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本研究样本平均测序深度为14.64×,共检测出29422980个SNP。通过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发现陕北白绒山羊与辽宁绒山羊聚为一支,情况符合辽宁绒山羊为陕北白绒山羊父本的选育历史;关中奶山羊与萨能山羊、吐根堡山羊和唐山奶山羊形成一个大的聚类;陕南白山羊品种分化度相对于其它山羊品种较高。通过期望杂合度(He)、连锁不平衡(LD)、观察杂合度(Ho)、核苷酸多样性(Pi)、纯合性片段(ROH)和基于ROH的近交系数分析,结果显示陕北白绒山羊相比其它山羊品种观察杂合度更高;关中奶山羊群体的一致性较好,并且有较高的杂合度;陕南白山羊长ROH片段数量多,近交系数高,这提示对陕南白山羊的保护工作还需不断加强。(2)利用目标品种与非目标品种频率初步筛选品种高频位点,通过随机森林(RF)对位点进行重要程度可视化,最后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开发品种识别模型,验证方法使用五折交叉验证,模型评价指标使用准确率(AccuraCL13900cy)、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结果显示,开发的模型可有效实现目标品种和非目标品种的区分。(3)基于LAMP(Linux操作系统、Apache网络服务器、My SQL数据库、PHP编程语言)架构搭建陕西省遗传资源数据库。数据库中除了包含以上三个山羊品种之外,还纳入了秦川牛、关中驴、略阳鸡和榆林地区中华蜜蜂这四个遗传资源。数据库提供变异和选择信号信息检索以及品种信息、基因组组装情况展示等,其中交互式表格通过Data Tables插件实现,地图以及数据映射通过Echarts插件实现。变异数据检索结果包括次等位基因频率、位点注释信息和各个品种和群体的频率分布情况,选择信号模块用户可以在检索页面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例如Tajima’D、Hp、Pi ratio等,结果主要以曼哈顿图和表格的形式展示。本研究构建的陕西省遗传资源数据库为用户了解陕西省重要的遗传资源提供了窗口,同时也为研究人员挖掘与经济性状相关的功能位点和候选基因提供了便捷工具。链接为http://animal.omics.pro/code/index.php/Shaanxi/。综上,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上系统的分析了陕北白绒山羊、关中奶山羊、陕南白山羊的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情况,并利用机器学习等多种方法开发出品种识别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同时构建了陕西省遗传资源数据库,为进一步加强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和科学合理育种提供了参考。
青少年期慢性应激对小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甲基化及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1.研究背景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在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青少年抑郁症有复发率高,功能预后差等特点。因此,进一步探索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早期生活压力(应激)可引起表观遗传的改变,是构成抑郁症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特定的DNA甲基化修饰密切相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因子。BDNF对神经系统的发生发育、功能维持有重要作用,而其功能障碍则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在人类和啮齿类动物中,BDNF启动子Ⅳ显著促进BDNF活性依赖性转录,且研究提示,BDNF启动子Ⅳ甲基化水平的变化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s)与DNA去甲基化相关酶共同维持正常的甲基化水平。DNMTs与BDNF启动子Ⅳ的甲基化及BDNF的表达密切相关。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一种 DNMT 抑制剂,可直接抑制DNA甲基化,并可在多种抑郁样动物模型中诱导快速和持续的抗抑郁作用。BDNF启动子Ⅳ区的高甲基化可以影响BDNF的转录过程,进而影响BDNF的表达。青少年期的应激是否引起NSC 127716BDNF启动子Ⅳ甲基化发生短期和长期的变化,这一变化在青少年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如何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制作动物模型,探讨特定年龄阶段的慢性应激是否影响小鼠行为及BDNF启动子Ⅳ,DNMTs与DNA去甲基化相关酶的表达,以及是否对小鼠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和海马(Hippocampus,HIP)中BDNF的表达及神经发育产生影响。同时Hydration biomarkers,使用5-AzaD是否对上述改变具有调节作用,从而阐明BDNF启动子Ⅳ的甲基化在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生中的作用,为抑郁症的早期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2.研究目的2.1.1考察CUMS对青少年期小鼠抑郁样行为、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中BDNF启动子Ⅳ的甲基化、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相关酶、BDNF表达和海马神经发生的短期及长期影响。2.1.2探讨5-AzaD对经历CUMS的青少年小鼠在成年后的抑郁样行为、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中BDNF启动子Ⅳ的甲基化、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相关酶、BDNF表达和神经发育的影响,以明确BDNF启动子Ⅳ的甲基化在抑郁症中的作用。3.材料与方法3.1 CUMS对青少年期小鼠行为、前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启动selleckchem PLX3397子Ⅳ甲基化和海马神经发生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3.1.1实验动物与分组60只雄性C57小鼠(21日龄)分为四组:青少年对照组(AdoC)、青少年CUMS组(AdoS)、成年对照组(AduC)和成年CUMS组(AduS)。7天的适应性喂养后对照组小鼠不给予刺激,而应激组小鼠接受21天的慢性应激。造模后,青少年组小鼠进行行为测试,测试后的第二天处死;在70天时对成年小鼠进行行为测试,在行为测试之后的第二天被处死。3.1.2实验方法(1)连续三周的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2)造模结束,依次进行行为学实验对青年和成年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进行评估。(3)采用DNA甲基化分析检测青年和成年小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启动子Ⅳ的甲基化水平。(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青年和成年小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相关酶表达量。(5)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青年和成年小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表达水平。(6)采用免疫荧光检测青年和成年小鼠海马神经发生。3.2青少年期CUMS和5-AzaD对成年小鼠行为、前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启动子Ⅳ甲基化及神经发育的影响。3.2.1实验动物与分组雄性C57小鼠(21日龄)54只,分为三组即:对照组(C)、CUMS组(S)和CUMS+5-AzaD组(S+A)。一周的适应后,对照组小鼠不给予CUMS刺激,CUMS组小鼠经历21天的CUMS,CUMS+5-AzaD组小鼠经历21天刺激和5-AzaD治疗。3.2.2实验方法(1)采用与3.1.2相同的方法进行CUMS造模。(2)造模结束后,采用与3.1.2相同的方法进行行为学测试与评估。(3)采用DNA甲基化分析检测成年小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启动子Ⅳ的甲基化水平。(4)采用qPCR检测成年小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相关酶表达水平。(5)采用WB检测成年小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表达水平。(6)采用免疫荧光和高尔基染色检测成年小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神经发育。4.实验结果4.1 CUMS对青少年期小鼠行为以及前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启动子Ⅳ甲基化和神经发育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CUMS导致青年和成年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害,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中BDNF启动子Ⅳ的甲基化和甲基转移酶表达增高,去甲基化相关的酶和BDNF表达减少以及海马神经发生障碍。4.2青少年期CUMS和5-AzaD对成年小鼠行为以及前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启动子Ⅳ甲基化和神经发育的影响。5-AzaD改善青少年期CUMS导致的成年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降低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中BDNF启动子Ⅳ的高甲基化水平和升高的甲基转移酶水平并且改善BDNF表达和神经发育障碍。5.结论5.1青少年期CUMS导致小鼠抑郁样行为以及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中BDNF启动子Ⅳ的甲基化、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相关酶、BDNF表达和海马神经发生产生变化,且上述改变可持续至成年期。5.2 5-AzaD通过调节甲基转移酶的水平,降低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中BDNF启动子Ⅳ的高甲基化,并且改善经历青少年期CUMS的成年小鼠的抑郁样行为、BDNF表达和神经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