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盐补骨脂不同种提取物对3种细胞的毒性,本研究使用HK-2细胞、Hep-G2细胞及LLC-PK1细胞作为评价模型,采用CCK-8方法检测盐补骨脂水、醇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对3种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genetic algorithm:1)盐补骨脂乙醇提取物对HK-2、Hep-GEtoposide配制2及LLC-PK1细胞毒性均强于其水提取物。2)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乙素、补骨脂定、异补骨脂定、甲基补骨脂黄酮A对HK-2、HeMAPK抑制剂p-G2细胞毒性较强,且补骨脂甲素对HK-2细胞和Hep-G2细胞毒性要强于其他主要成分,而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宁对HK-2、Hep-G2细胞毒性相对较小。综上,盐补骨脂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对HK-2细胞、Hep-G2细胞及LLC-PK1细胞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且盐补骨脂乙醇提取物毒性更大;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乙素、甲基补骨脂黄酮A、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异补骨脂定、补骨脂定对HK-2细胞、Hep-G2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且补骨脂甲素的毒性要大于补骨脂其他主要成分。本研究可为后续开展补骨脂或补骨脂有效成分的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发挥其药理作用的同时,减少其毒性。
Author: admin
糖尿病大鼠颌骨缺损区骨再生和巨噬细胞表型的研究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颌骨缺损的成骨效果及巨噬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Wistar大鼠及GK大鼠各9只,分别为对照组与实验组。multimedia learning于双侧第一磨牙前牙槽嵴顶做箱状骨缺3-MA供应商损,分别于术后即刻、1周、4周取材,通过Micro-CT观察,对比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HE、Masson染色,免疫组化RUNX2、DMP1、iNOS、CD206染色,并对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影像学检测4周时BV/TV、Tb.N、Tb.Th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Sp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测HE染色4周时,新生骨面积实验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实验组新生骨的形成较对照组少。免疫组化各时间段一定视野下实验组成骨前体细胞数及成熟骨细胞数均小于对照组。M1型巨噬细胞数量4周时实LY2835219供应商验组大于对照组。M2型巨噬细胞数量各时间点实验组均小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颌骨缺损比普通大鼠骨再生能力差,其差异与巨噬细胞表型M1/M2的变化有关。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原位大血管病变预扩张时切割球囊的应用技巧
目的 探索应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冠心病原位大血管病变的技巧,以降低夹层的发生率和提高药物涂层球囊(DCB)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购买VE-822分析560例为行DCB而使用切割球囊预扩张病变的患者,分为试验组(“点式小压力扩张联合整体扩张”)和对abiotic stress照组(常规扩张)。试验组先在病变最狭窄处及两端做3~5 atm(1 atm=1.013×10~5 Pa)“小压力点式扩张”,之后常规6~10 atm依次全程扩张。对照组用切割球囊直接常规6~10 atm压力从病变远端至近端依次扩张。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将两组患者进行匹配,观察两组患者术中C型及以上血管夹层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使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后C型及以上夹层的发生率分别为0.42%和1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CB应用率分别为99.58%和8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CB释放后新出现或加重为C型及以上夹层为0.42%和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APT-GSI-IX.htmlP<0.05)。结论 使用切割球囊时以“点式小压力扩张联合整体扩张”的处理方式比常规处理方式发生C型及以上夹层的概率低,DCB应用成功率高,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药物球囊预扩张的方式。
苦荞薄壳和千粒重主效QTL qGK1/qTGW1.2候选基因分析和精细定位
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是我国重要的杂粮作物之一,根据果壳类型的不同分为薄壳型和厚壳型,其果壳类型不同导致脱壳效率和出米率不同。粒重是影响苦荞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定位苦荞薄壳基因和粒重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i),挖掘其候选基因和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有助于苦荞薄壳遗传机理的解析和高产优质苦荞品种的选育。本研究以薄壳基因和千粒重主效QTL qGK1/q TGW1.2为目标,开展了与薄壳紧密连锁的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的发掘、候选基因分析和精细定位研究工作。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在qGK1/q TGW1.2的初级定位区间Ft1:5,690,284 bp~7,065,602 bp内共扫描到286个SSRs,成功合成了186对SSR引物,其中5对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与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的果壳类型形态学标记(a7GK)连锁分析表明,SSR标记Ftg GKssr-149和Ftg GKssr-175与果壳类型连锁最紧密。多态性SSR标记与32个苦荞品种(系)果壳率、千粒重和粒型性状的关联分析表明,标记Ftg GKssr-147、Ftg GKssr-149和Ftg GKssr-175与果壳率、千粒重和粒长显著或极显著关联。(2)在Ft1:5,690,284 bp~7,065,602 bp区间共有199个注释基因,其中有15个基因与已报道的控制植物粒重或粒型的10个基因(AGB1、BRI1、DASH、GSK2、IKU2、SMG2/Os MKKK10、ANT、LP1、MADS1和CYP78A9)同源;q RT-PCR分析表明,在RILs群体双亲“小米荞”和“晋荞麦2号”间存在无义SNPs/Indels变异的14个基因中Ft Pin G0001418200.01、Ft Pin G0001418500.01、Ft Pin G0001428300.01和Ft Pin G0001423200.01等4个基因在双亲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相对表达量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暗示其在调控苦荞籽粒大小中起重要作用,其中Ft Pin G0001423200.01与拟南芥和水稻中报道的粒重基因BRI1同源,将其命名为FtBRI1。(3)分别在“小米荞”和“晋荞麦2号”中克隆了FtBRI1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小米荞”和“晋荞麦2号”中全长分别为2,576 bp和2,573 bp,AZD9291 IC50CDS序列分别长1,920 bp和1,917 bp,编码639个和638个氨基酸,均仅含Neuroscience Equipment一个外显子。“小米荞”相较于“晋荞麦2号”在1,903 bp处存在3个碱基GAA的插入,导致在第635个氨基酸后多了一个谷氨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FtBRI1蛋白在双亲间差异位点不在保守结构域内,因此推测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可能是引起双亲粒重差异的主要原因。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表明:FtBRI1蛋白与拟南芥BRI1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小麦和玉米的BRI1亲缘关系较远;成功构建了过表达载体p BI121-FtBRI1,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建立了实验基础。(4)在Ft1:5,690,284 bp~7,065,602 bp区间加密了8个SNP标记。基于果壳表型和SNP标记基因型在该区间筛选出5个剩余杂合体(residual heterozygous lines,RHL)单株,对衍生的5个RHL-F_2群体进行基因分型,结合果壳类型的表型,将薄壳基因定位到6,754,575 bp~6,938,819 bp之间,目标区间由1.3 Mb缩短到184 Kb。5个RHL-F_2群体的千粒重和粒型性状均呈连续性数量性状分布,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薄壳基因精细定位区间对千粒重、粒长和粒宽也有显著影响,且和薄壳基因一样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该区间内共有20个注释基因,其中Ft PiLBH589分子式n G0002494500.01在双亲中存在2个SNPs变异位点;Ft Pin G0002495300.01(MADS1)、Ft Pin G0002493300.01(LP1)、Ft Pin G0002493000.01(IKU2)、Ft Pin G0002492500.01(GSK2)、Ft Pin G0002492200.01(BRI1)、Ft Pin G0002491900.01(SMG2/Os MKKK10)和Ft Pin G0002491700.01(IKU2)等7个基因与6个植物粒重/粒型相关基因同源。这8个基因是控制苦荞薄壳和籽粒发育的关键基因。
两歧双歧杆菌FL-228.1增强小鼠先天免疫功能研究
本文以8株潜在功能菌株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干预RAW264.7鼠巨噬细胞和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selleck Dorsomorphin,并检测RAW264.Medicaid claims data7细胞吞噬活性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变化,将筛选出的潜在益生菌进一步干预BALB/c小鼠,探究其在体内的免疫调节功效。结果表明,在细胞实验中,不同菌株干预均能显著提高RAW264.7细胞吞噬活性(P<0.05),而两歧双歧杆菌FL-228.1和鼠李糖乳酪杆菌FN518能显著提高NKNSC 119875纯度细胞活性(P<0.05),且综合来看,两歧双歧杆菌FL-228.1在体外表现效果最优,进一步开展体内研究。摄入两歧双歧杆菌FL-228.1能促进小鼠胸腺发育并显著提高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脾脏中NK细胞活性,血清IgG含量,脾淋巴细胞转化和抗菌肽相关基因Cryptdin-4和CRAMP的表达(P<0.05),但对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0、IL-12和IFN-γ以及抗菌肽相关基因RegIII-γ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两歧双歧杆菌FL-228.1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活性、细胞因子表达以及免疫分子抗菌肽相关mRNA水平来提高先天免疫功能并对免疫系统具有较全面的改善作用。
普鲁士蓝类似物在铯促排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核污染事故以及放射性核废水的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核废水中所包含的放射性核素铯(~(137)Cs、~(134)Cs)是造成长期环境污染的重要放射性元素之一。放射性铯一旦被释放入环境中,由于其较高的水溶性以及迁移性,会通过水、大气、土壤、食物链等多种路径进入人体。放射性核素铯进入生物体后会诱导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造成严重的辐射损伤甚至可能引发癌症。普鲁士蓝是唯一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用于人体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促排药物,但是由于铯离子在普鲁士蓝晶体内扩散系数较低,限制了该药物对铯的促排效果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此外,清除过量的ROS可以进一步缓解放射性内污染所造成的损伤。但是针对放射性铯污染后产生的氧化应激损伤修复的相关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开发新型的“高效促排+辐射防护”协同治疗药物对放射性铯内污染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利用不同过渡金属元素对普鲁士蓝中的Fe进行替换,会形成不同的普鲁士蓝类似物(Prussian blue analogs,PBAs),PBAs因其与普鲁士蓝相似的化学结构,在放射性铯污染海水处理中已被广泛应用,然而,PBAs在铯促排应用方面尚无相关报道。此外,PBAs具有多重抗氧化类酶活性,可以清除放射性铯辐射诱导产生的ROS,缓解辐射损伤。基于此,本工作通过对普鲁士蓝的组成进行优化,促进铯离子高效LY2157299溶解度促排的同时,利用其对ROS的清除能力,降低放射性铯内污染诱导的辐射损伤。方法:首先,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尺寸形貌相近的PB以及PBAs纳米颗粒,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谱等方法对材料形貌和尺寸的一致性进行确认。其次,分别在体外以及细胞水平评估了PB以及PBAs纳米颗粒对铯离子的吸附活性及生物安全性,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以及电子顺磁共振(ESR)E-616452半抑制浓度等表征手段探索了PBA与铯离子的相互作用机制。最后,挑选出吸附效果好、生物安全性高的PBA纳米颗粒,并在细胞以及动物水平评价了其抗辐射损伤以及铯离子促排效果,并从中总结规律,建立构效关系。结果:通过铯离子吸附实验发现PB以及PBAs的铯吸附性能存在化学元素组成以及缺陷密度依赖性,PBAs的铯吸附效率明显高于PB。在制备的五种PB以及PBAs纳米颗粒中,Mn_2[Fe(CN)_6]_3(Mn Fe)与Cu_2[Fe(CN)_6]_3(CuFe)表现出了更好的铯吸附活性。由于CuFe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稳定性,选择CuFe作为下一步的研究对象。研究发现CuFe内更多的缺陷位点是影响铯吸附能力的关键因素。动物实验结果显示CuFe相较于PB有着更高的铯促排效果。此外,CuFe还具有较强的ROS清除能力以及抗辐射损伤的能力。结论: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金属替换以及缺陷密度调控可以显著提高普鲁士蓝的铯吸附性能。体外实验、动物水平成功地证明了有更多缺陷位点的CuFe纳米颗粒表现出了更高的铯吸附和促排性能。此外,CuFe生物安全性高,有着多重抗氧化类酶活性,可以有效的缓解放射性核素铯造成的辐射损伤,为促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有望成为新一代的放射性铯促排药物。
基于e-PCR的小麦、山羊草属SSR电子指纹图谱的开发
电子指纹图谱的绘制可对电泳结果进行规范化、可视化操作,进而提高小麦分子标记的流通性,加速小麦育种进程。本研究用MicroSAtellite (MISA)软件对小麦属、山羊草属共61个叶绿体和13个线粒体的全基因组SSR标记进行搜索,发现SSR位点的出现频率与基因组类型有关,线粒体、叶绿体基因组均以2次重复的五核苷酸和六核苷酸重复基序为主,同一种类型的基序重复次数与SSR数目成反比;基于DNA intermediate电子PCR技术(e-PCR)并结合MapChart软件共筛选出30对引物,其中selleck产品来源于二倍体和四倍体山羊草属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引物分别有16和2对,来源于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属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引物分别有5和2对,来源于六倍体小麦属线粒体全基因组的引物有5对,最后用MapChart软件绘制电子指纹图谱。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SSR引物设计和筛选方法,完成了小麦属、山羊草属叶绿体和线粒体共74个全基因组序列SSR分子标记的初步开发和电子指纹图谱的绘制,为引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selleck Baf-A1,有利于提高分子标记的流通性以及小麦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鉴定。
稻曲菌效应子Uv1809致病机制研究
稻曲病是由稻曲菌(Ustilaginoidea virens)侵染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给我国水稻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威胁。新型杀菌剂研发以及抗性基因资源的挖掘是防治稻曲病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对稻曲菌效应子Uv1809的致病机理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Alisertib分子式)在稻曲菌侵染水稻的转录组数据中,发现Uv1809基因在侵染过程中大量上调表达。对Uv1809基因进行敲除ABT-199 molecular weight,发现该基因的缺失不影响稻曲菌的生长速率和产孢量,但显著降低稻曲菌的致病力。Uv1809含有一个信号肽(SP),通过酵母分泌活性试验证明其信号肽具有分泌活性。在烟草细胞中大量表达Uv1809不能够引起坏死,但能够抑制Bax诱导的过敏性坏死。此外,Uv1809基因异源表达水稻植株对稻曲病的抗性减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Uv1809是一个效应子,可以抑制植物的免疫反应。(2)为解析效应子Uv1809的致病机制,使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在水稻文库中筛选出互作蛋白组蛋白去乙酰化酶Os SRT2,进一步使用device infection免疫共沉淀(Co-IP)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 FC)验证Uv1809和Os SRT2互作。(3)OsSRT2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中,稻曲菌侵染显著诱导Os SRT2基因上调表达。Os SRT2基因编辑不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但显著提高水稻对稻曲菌的抗病性,这表明Os SRT2基因负调节水稻对稻曲菌的抗病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了一个毒力效应子Uv1809,以Uv1809为分子探针挖掘水稻抗病相关基因Os SRT2,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极有价值的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急性白血病患者口腔黏膜炎预防的集束化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本课题从预防的角度检索和评价高质量文献中多项口腔黏膜炎的护理措施,通过循证证据总结和专家会议的方法最终构建急性白血病患者口腔黏膜炎预防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并通过临床干预验证该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1.系统检索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口腔黏膜炎的相关文献,包括临床实践指南、专题证据汇总、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对纳入文献进行科学的文献质量评价,采用AGREEⅡ临床指南评价工具表对临床指南类文献进行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对系Multi-functional biomaterials统评价研究论文真实性评价工具对系统评价类文献进行评价,并对纳入文献获得的证据给出证据等级和推荐意见,再通过专家会议论证的方法确定急性白血病患者口腔黏膜炎预防的集束化护理方案。2.急性白血病患者口腔黏膜炎预防的集束化护理方案临床干预研究: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云南省某三甲医院血液科初诊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性护理,干预组给予集束化护理方案,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应用效果。选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患者口腔黏膜炎评价表、癌症患者口腔黏膜炎每日自评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满意度评价对患者的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口腔黏膜状态、情绪状态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1.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Roxadustat核磁标准,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指南3篇,系统评价7篇。对纳入文献中的干预措施进行证据汇总并通过专家会议的方法确定急性白血病患者口腔黏膜炎预防的集束护理方案,方案包括从症状体征评估、基础口腔护理措施、口腔漱口液的使用、营养支持及专业人员系统培训五个方面共18个条目。2.临床干预效果:本研究纳入患者100例,干预组50例,对照组50例。(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以及口腔评估指南(OAG)评估表评分、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WHO癌症患者口腔黏膜炎评价表评价干预组患者口腔黏膜感染率32.00%,对照组患者口腔黏膜感染率52.00%。两组患者口腔黏膜炎感染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selleck BLZ9450.05)。(3)干预后,干预组OMDQ评分为11.03±2.07,SAS评分为27.83±4.11,SDS评分为22.43±4.76。对照组OMDQ评分为13.96±2.13,SAS评分为30.92±4.45,SDS评分为26.74±4.92。两组患者OMDQ、SAS、SD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干预后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干预组为90.00%,对照组为74.00%。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以循证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急性白血病患者口腔黏膜炎预防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临床应用,证明该集束化护理方案能有效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改善患者口腔黏膜状态,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并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小孔电阻微球计数生物传感器同时检测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污染问题对人类健康具有很大的威胁,甚至危及生命,据中国疾病防控中心统计,每年由微生物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占食源性疾病的45%-55%。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沙门氏菌、李斯特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弯曲杆菌等。通常食源性疾病发病时都是几种致病菌混合作用导致的。因此,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同时精准的检测,是有效防治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针对常见的三种食源性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本课题构建了一种多路复用的小孔电阻微球计数的生物传感器(Electrical Resistance Microsphere Counter,ERMC),利用廉价、稳定的多粒径聚苯乙烯微球(Polystyrene microsphere,PM)作为信号报告器,通过小孔电阻进行信号读出,以实现对食源性致病菌快速地定性、定量分析。本课题同时结合超顺磁性纳米颗粒、DNA杂交技术及链霉亲和素-生物素生物放大信号系统,有望实现对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同时、灵敏、高效定量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基于电阻微球计数生物传感器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研究本章基于DNA分子杂交技术,结合寡核苷酸探针,利用电阻法微球计数器作为读出设备,构建了一种可灵敏检测致病菌的传感器。通过将所armed forces设计的信号探针固定在3μm聚苯乙烯微球表面,捕获探针固定在1μm的磁颗粒表面,当靶标分子存在时,体系内发生杂交反应形成PM-靶标-磁颗粒的三明治复合物,利用磁颗粒充当磁分离载体,使复合物与未结合的聚苯乙烯微球分离,从而使剩余聚苯乙烯微球的数量能够通过电阻法微球计数器测量,PM数量与L.monocytogenes的DNA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进而实现L.monocytogenes的定量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ERMC检测L.monocytogenes的检出限低至17CFU/m L,线性范围可达到10~3 CFU/m L-10~7 CFU/m L,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加标回收率在83%到109.1%。本方法作为一步法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且操作简便、价格低廉、耗时短、特异性好,为多目标检测奠定了实践基础。2.基于电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apatinib-Ditosylate.html阻微球计数生物传感器检测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电阻法微球计数系统因粒径不同会产生不同阻抗效应,可精准区分并灵敏检测不同粒径的微球。本章将3μm、4μm和6μm三种不同直径的PM分别作为检测S.aureus、L.monocytogenes和S.typhimurium的信号探针,构建了一个能同时检测多种目标物的电阻微球计数生物传感器。利用直径为3μm、4μm和6μm的PM作为信号探针,分别在其表面共价偶联寡核苷酸探针,进行DNA杂交反应,通过电阻法微球计数系统统计DNA杂交反应后未反应的PM的数量,从而间接实现对于S.aureus、L.monocytogenes和S.typhimurium的定量检测。研究结果显示:本方法对S.aureus、L.monocytogenes和S.typhimurium的检出限分别为94 CFU/m L、20 CFU/m L和89 CFU/m L,线性范围可达到10~3 CFU/m L-10~7 CFU/m L,检测过程可控制在2 h以内。同时本方法呈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其加标回收率在89%至117%之间,变异系数小于20%。在针对鸡蛋样本进行实际检测时,本方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基于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放大系统的小孔电阻微球生物传感器高灵敏检测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在食品安全、医疗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因一些检测样品基质复杂,所含病原微生物量较少,常需要结合信号放大技术才能达到超灵敏检测的需要。因此本章引入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放大系统,将捕获探针一端修饰生物素,磁颗粒修饰链霉亲和素,3μm、4μm和6μm三种不同粒径的PM做信号报告分子,结合DNA杂交反应与链霉亲和素-生物素生物信号放大系统,使得磁分离后最终体系中3μm、4μm和6μm PM的数目和三种目标物S.aureus、L.monocytogenes和S.typhimurium的含量形成数量关系。引入链霉亲和素-生物素生物放大信号系统后,该生物传感器检测S.aureus、L.monocytogenes和S.typhimurium的检出限分别为30 CFU/m L、10 CFU/m L、28 CFU/m L,检出限较之前提高了2-3倍,线性范围均可达到10~2 CFU/m L-10~7 CFU/m L,在实际样本检测过程中同样表现出与q PCR良好的一致性。本方法可以实现高灵敏、快速检测三种食Pexidartinib源性致病菌的同时,不需要核酸的预扩增,避免了核酸交叉污染导致的假阳性及假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