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Fragaria Xananassa)属于蔷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 spp.),其果肉鲜美多汁,含有特殊的浓郁芳香,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中国目前草莓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因其种苗繁殖方式和调运等因素,草莓病毒病已成为危害草莓生产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福建省福州市采集疑似带病的叶片,经小RNA提取、构建文库和高通量测序鉴定草莓病毒,鉴定的病毒有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草莓白化相关病毒(strawberry pallidosis-associatedvirus,SPa V)和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 V)。采用RT-PCR、3’和5’RACE对福建省SMo V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全长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分析。SMo V基因组RNA1和RNA2全长分别为7034nt和6354nt,均含有1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分别编码多聚蛋白P1和P2,多聚蛋白P1推测加工产生6个蛋白,从N端到C端依次为:推测的多肽X1、多肽X2、NBP、VPg、3CL-Pro和Rd Rp,多聚蛋白P2推测加工产生4个蛋白,从N端到C端依次为:MP、CPselleckchem Empagliflozin、Pro2-Glu和未知功能多肽,基因组结构类似与其他已报道的SMo V分离物。SMo V福建分离物同其他15个SMo V分离物的一致性分析表明,RNA1核苷酸一致性为79.2%~96.8%,其中,SMo V福建分离物与来自中国分离物的一致性较高,约为96.7%~96.8%,与荷兰分离物1134、加拿大分离物Nsper51和simcoe、以及捷克分离物SMo V_RNA1_A和SMo V_RNA1_B的一致性较低,约为79.2%~80.8%;多聚蛋白P1氨基酸一致性为89.0%~99.5%,与中国分离物DGHY3、DGHY21、BJMX7和SDHY5以及加拿大分离物NB926、NSper3和NSper51的一致性较高,为99.0%~99.5%,其中与荷兰分离物1134、加拿大分离物Nsper51和simcoe的一致性较低,分别为89.0%~89.8%。RNA2全长序列和其他15个SMo V分离物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7.9%~97.8%,与中国5个分离物的一致性均较高约为97.1%~97.8%;与捷克分离物A一致性最低,约为77.9%。多聚蛋白P2氨基酸与其他分离物一致性为89.9%~98.9%,与中国5个分离物和捷克分离物SMo V_RNA1_C一致性均较高,为98.0%~98.9%;与荷兰分离物1134一致性较低,为89.9%,通过研究发现福建分离物和大部分中国分离物具有一定的地理相关性。RNA2和其他已公布的全长分离物一样,在C端编码区均有一个717nt的序列,编码239个氨基酸,荷兰分离物1134则缺失了该段序列。以SMo V中国福建分离物(Fujian)和其他15个SMo V分离物的多聚蛋白P2氨基酸序列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福建分离物和中国部分分离物聚在一个大分支上,和中国分离物DGHY3亲缘关系最近。对福建省福州市一例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SMYEV)病株进行检测,发现了共侵染草莓植株的2个SMYEV中国分离物FJ1和FJ2,并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FJ1和FJ2分离物基因组全长均为5971nt,至少有5个ORF,ORF1编码病毒的复制酶蛋白,ORF2、ORF3和ORF4分别编码三个移动蛋白TGBp1、TGBp2和TGBp3,ORF5编码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其中,FJ2分离物ORF4编码蛋白C端缺乏7aa。SMYEV分离物FJ1和FJ2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9.8%,两者和其他SMYEV分离物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3.7%~89.8%和84.1%~90.0%;基于CP基因Brain biopsy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SMYEV分离物分为2个大组群4个亚群,FJ1和FJ2分别归属不同的组,两者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其中FJ1与中国分离物sy01和sy04、日本分离物T1以及韩国分离物KNS1亲缘关系最近,FJ2与中国分离物sy02、加拿大一株分离物PEI113_12以及日本分离物T2亲缘关系最近。RDP4重组分析表明,FJ1和FJ2均存在潜在的重组事件。本文采用小RNMK-2206分子量A测序技术对草莓样品进行了鉴定,并对草莓上的两种重要病毒SMo V和SMYEV福建分离物进行了基因组测定和分析,该研究可为我国草莓病毒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价值。
Author: admin
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对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SARS-CoV-2对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纳入石家庄市第五医院2020年1月21日至2月10日以及2021年1月3日至1月7日住院的COVID-19确诊患者(病例组)与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各53例,收集病例资料与血常规检测结果。采用SARS-CoV-2刺突蛋白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增殖-毒性检测细胞活力,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炎症因子IL-6、IL-1β和CCL2与信号通路分子JAK1、STAT1和NF-κB的表达。结果 COVID-19患者的单核细胞比值与中性粒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而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低于对照组。SARSBiolistic-mediated transformation-CoV-2刺突蛋白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后,在100ng/ml与300ng/ml的浓度下细胞活力高于对照组(P=0.046),在浓度为500ng/ml时点击此处IL-6、IL-1β与CCL2的mRNA表达含量最高(P<0.01,P=0.036,P <0.001),在浓度100ng/ml时JAK1与STAT1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P <0.001),在300ng/ml与500ng/ml刺激下,NF-κB表达增高(P<0.001)。结论 COV更多ID-19患者的单核细胞升高,SARS-CoV-2刺突蛋白可能通过JAK1/STAT1信号通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在细胞因子风暴中发挥作用。
芽变黄叶银杏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
为探究芽变黄叶银杏与普通银杏的光合生理特性,以芽变黄叶银杏母株在3个发育时期的黄叶和绿叶为材料,研究叶中色素含量、叶片结构、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差异性及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3个时期芽变黄叶银杏叶中,叶绿素a、b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绿叶;4月黄叶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与绿叶差异不显著,而5月和8月的Car含量极显著高于绿叶;3个时期黄叶的Chla/b、Car/Chl极显著高于绿叶,黄化银杏呈现黄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叶绿素含量及其所占比例显著降低,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关系不大。(2)随着叶片发育,黄叶中Chla、Chlb、Chl含量升高,Chla/b、Car/Chl降低,叶绿体结构逐MDV3100体内渐完善,出现返绿现象。(3Enasidenib)4月黄叶叶绿体结构的发育滞后、8月过早解体分别导致相应时期光合能力较弱,而5月叶绿体结构的完善导致其较强的光合medicinal marine organisms能力。(4)黄叶的Fo、Fo′、Fm、Fm′、Fs和ETR较低,表明其捕光能力较弱,电子传递速率较低;4月具有较高的热耗散水平和较高的原初光能转换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芽变黄叶银杏叶极低的叶绿素含量及其占比和叶绿体发育异常是其黄化呈色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同时降低了光合能力、光能吸收与捕获能力以及电子传递速率,提高了热耗散水平和原初光能转换效率。
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的抗真菌活性及毒力因子作用的研究
目的:1.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有机溶剂对光滑念珠菌生长的影响,筛选后续实验药物的助溶剂。2.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3.通过颊黏膜上皮细胞黏附实验及生物膜实验探讨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毒力因子的影响。方法:1.不同浓度常见有机溶剂对光滑念珠菌生长的影响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推荐的CLSI M27-Stroke geneticsA3采用微量稀释法结合吸光度值(用OD_(600)表示)分别探讨有机溶剂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丙酮、甲醇和乙醇在48h培养周期内对光滑念珠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筛选后续实验的药物助溶剂。2.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CLSI M27-A3标准,采用微量稀释法结合吸光度值(用OD_(600)表示)测定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3.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毒力因子影响的研究3.1颊黏膜上皮细胞黏附实验将等体积(0.5m L)的颊黏膜上皮细胞(Buccal Epithelial Cells,BECs)(1×10~5cell/m L)分别与含0.64mg/m L(最低抑菌浓度组)、0.32mg/m L(亚抑菌浓度组)根皮素的光滑念珠菌液(1×10~6cell/m L)于试管中混匀,并设置不含根皮素的对照组,37℃水浴振荡培养1.5h,12μm聚碳酸酯膜过滤,50m L PBS洗涤,将滤膜载有细胞一面置于载玻片上,自然干燥,固定,行革兰氏染色后显微镜下计数黏附于50个BECs上的念珠菌细胞的数量,用H值表示,探讨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黏附颊黏膜上皮细胞能力的影响。3.2生物膜实验3.2.1 MTT法研究光滑念珠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取100μL浓度为1×10~6cell/m L光滑念珠菌菌悬液于96孔板,37℃培养1.5h、12h、24h、48h、72h,轻轻吸除各时间点96孔培养板中的培养液,PBS洗涤2次后使用MTT法测定光滑念珠菌生物膜的生长活性并绘制生长动力学曲线。3.2.2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将等量(500μL/50μL)的根皮素稀释液0.64mg/m L(最低抑菌浓度组)、0.32mg/m L(亚抑菌浓度组)与等量(500μL/50μL)2×10~6cell/m L菌液于6孔培养板/96孔培养板混合,对照组为等量(500μL/50μL)RPMI 1640液体培养基与等量(500μL/50μL)2×10~6cell/m L菌液(不含根皮素),37℃培养1.5h、24h、48h。3.2.2.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膜形态。各时间点吸去培养液,1000μL PBS洗涤2次后加入500μL甲醇固定15min,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3.2.2.2 MTT法检测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生物膜生长活性的影响。各时间点吸去培养液,100μLPBS洗涤2次后加入MTT工作液20μL/孔,37℃避光孵育4h,弃去上清液,加入DMSO 100u L/孔,37℃孵育30min,测定OD_(490)值。结果:1.不同浓度常见有机溶剂对光滑念珠菌生长活性的影响微量稀释法结合吸光度值(OD_(600)值)考察DMSO、丙酮、甲醇和乙醇4种常见有机溶剂对光滑念珠菌生长活性的影响,发现随着浓度增高,4种常见有机溶剂作用下的光滑念珠菌的OD_(600)值逐渐减小,其中,2.5%以上(含2.5%)DMSO/丙酮作用后OD_(600)值均低于生长对照孔(P<0.05),而甲醇和乙醇对光滑念珠菌的生长影响相对较小,仅5%以上(含5%)甲醇/乙醇作用后OD_(600)值显著低于生长对照孔(P<0.01购买FG-4592)。当DMSO、丙酮和乙醇浓度为10%时,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100%、67.53%和30.9%;5%DMSO和5%乙醇对光滑念珠菌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4.93%和16.40%,而DMSO和乙醇浓度低于2.5%(含2.5%)、丙酮浓度低于5%(含5%)、甲醇浓度低于10%(含10%)时,生长抑制率均低于10%。2.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微量稀释法检测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的MIC,肉眼观察发现随着根皮素浓度升高,96孔板中光滑念珠菌的菌落数量逐渐减少,其中0.32mg/m L孔减少最明显。定量分析后发现,与生长对照孔相比,0.08、0.16、0.32mg/m L根皮素与光滑念珠菌共同孵育48h后,OD_(600)值均降低(P<0.05,其中0.16和0.32mg/m L孔P<0.01),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MIC为0.32mg/m L。3.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毒力因子影响的研究3.1颊黏膜上皮细胞黏附实验显微镜下计数50个BECs上黏附的光滑念珠菌数量,发现亚抑菌浓度组(P<0.05)及最低抑菌浓度组(P<0.01)BECs上黏附的光滑念珠菌数量较对照组均减少。3.2生物膜实验点击此处3.2.1 MTT法研究光滑念珠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96孔培养板中溶液颜色逐渐变深,OD值也迅速升高,48h时OD值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减小,说明48h时生物膜中光滑念珠菌活菌数最多,菌细胞生长最活跃,生物膜趋于成熟。3.2.2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3.2.2.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膜形态孵育1.5h后,对照组可见部分孢子聚集成团,用药两组可见均匀分布的类圆形孢子;孵育24h后,对照组可见大量排列紧密的类圆形孢子,而用药两组孢子数量均减少,亚抑菌浓度组孢子互相聚集成团片状,最抑菌浓度组团片分布较亚抑菌浓度组松散;孵育48h后,对照组和亚抑菌浓度组孢子均匀密集的排列在板底,呈多层膜状结构,而最低抑菌浓度组可见排列密集的孢子相互聚集,呈较大的团片状分布,其间可见少量散在芽生孢子。3.2.2.2 MTT法检测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生物膜生长活性的影响用药两组生物膜生长活性较对照组均降低,且降低程度与孵育时间及药物浓度相关。统计学分析发现,无论是1.5h、24h还是48h,亚抑菌浓度组生物膜生长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最低抑菌浓度组生物膜生长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孵育时间为1.5h和24h时,亚抑菌浓度组分别抑制10.34%和15.89%生物膜形成,最低抑菌浓度组分别抑制44.82%和47.02%生物膜形成,而当孵育时间为48h时,亚抑菌浓度组和最低抑菌浓度组对生物膜的抑制率均下降,分别为1.06%和26.8%。结论:1.DMSO、丙酮、甲醇及乙醇均可抑制光滑念珠菌的生长,且抑制作用随溶剂浓度升高而增强;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光滑念珠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中DMSO、丙酮、甲醇和乙醇的添加剂量应低于2.5%、2.5%、5%、5%。2.根皮素能够抑制光滑念珠菌的生长活性;根皮素对光滑念珠菌的MIC为0.32mg/m L。3.根皮素可通过抑制光滑念珠菌的黏附性和生物膜形成抑制光滑念珠菌的毒力因子。
大黄素通过调控miR-29a-5p/VEGFB介导的细胞凋亡抑制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脏毒性
目的 研究大黄素(Emodin)对抗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诱导的心脏毒性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 使用低、中、高剂量(5、15、25μmol·L-1)的大黄素预孵育H9C2细胞8 h,然后使用2.5μmol·L-1DOX处理心肌细胞16 h建立心脏毒性损伤模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试剂盒检测H9C2细胞中心肌肌钙蛋白(cTn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丙二醛(MDA)BMN 673抑制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以及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使用TUNEL法检测H9C2细胞凋亡水平;采用RT-qPCR法检测miR-29a-5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B,VEGFB)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VEGFB蛋白及其他凋亡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在转染miR-29a-5p模拟物和抑制剂后,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B对miR-29a-5p的靶向性;H9C2细胞转染miR-29a-5p模拟物,在大黄素15μmol·L-1剂量下,MTT法检测H9C2细胞活力、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B表达水平。结果 与DOX组相比,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均显著提高了H9C2细胞活力(P<0.05,P<0.01),降低了cTnT、LDH、CK水平(P<0.05,P<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miR-29a-5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VEGFB表达水平显LY294002纯度著升高(P<0.05,P<0.01);细胞内ROS、MDA水平显著降低,GSH和GSH-Pxpeptidoglycan biosynthesis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TUNEL阳性细胞显著减少,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显著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EGFB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凋亡相关因子Bax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cl-2和Bcl-xl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在转染miR-29a-5p模拟物和抑制剂后,VEGFB表达水平分别降低和升高((P<0.05,P<0.01)。转染miR-29a-5p模拟物同时给予H9C2细胞大黄素15μmol·L-1治疗后,DOX诱导的H9C2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的现象被逆转,并且VEGFB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的现象也被逆转(P<0.05,P<0.01)。结论 大黄素通过调节miR-29a-5p/VEGFB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显著降低了DOX诱导的心脏毒性。
苦参碱联合不同抗生素抗炎作用比较研究
旨在比较苦参碱与不同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抗炎作用。研SCH772984分子式究选取5种抗生素:阿莫西林、金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和替米考星,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LBH589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5′UTR RNA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共刺激的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 PAMs)为炎症模型,IL-1β为检测指标,筛选与苦参碱具有相似抗炎作用的抗生素,并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苦参碱与抗生素联合用药对IL-1β的影响。结果发现,5种抗生素中,阿莫西林和金霉素对IL-1β mRNA抑制效果与苦参碱相似。联合用药结果显示,苦参碱和off-label medications阿莫西林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苦参碱可替代部分阿莫西林的用量,而苦参碱和金霉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在抗PRRSV 5′UTR RNA和LPS共刺激诱导IL-1β表达的过程中,苦参碱和阿莫西林联合使用后,苦参碱能替代部分阿莫西林的药效,降低阿莫西林的使用量。本研究为苦参碱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生物信息分析方法的系统性整合和应用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它是半自主型细胞器,含有一套完整BIBW2992的遗传信息,能进行自我表达和复制。随着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被研究PORCN抑制剂和应用。叶绿体基因组可以用来鉴定植物分类、探究系统发育关系和推断谱系地理等。本课题系统地总结了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生物信息的分析方法和流程,并依据被子植物系统发育框架(APG IV)选取了双子叶植物木姜子、单子叶植物芭蕉、基部类群睡莲为研究对象haematology (drugs and medicines),进行了叶绿体基因组生物信息分析方法的实践应用以及30个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分析和报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因组特征分析表明木姜子属、芭蕉属和睡莲属的叶绿体基因组是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包括一个大单拷贝区域(LSC)、一个的小单拷贝区域(SSC)和两个相同的反向重复区(IRs);物种叶绿体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一致,包括78种蛋白质编码基因、37个t RAN基因和4个r RNA基因;密码子通常改变第一个或第二个核苷酸位点,这会使氨基酸从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重复序列中AT含量高于GC含量并且正向重复数和回文重复数高于反向重复数和互补重复数。(2)木姜子的rpl16和ycf2基因承受了较大的正选择压力,rpl16基因也是唯一的高变蛋白编码基因;利用完整叶绿体基因组的数据和6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构建的进化树认为L.moupinensis与L.rubescena、L.chunii和L.tsinlingensis是姐妹类群。(3)芭蕉属的蛋白编码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相对稳定,但有2个基因(ycf1和ycf2)处于正向选择状态;由于IRb区域的收缩和扩张,使得rps19基因完全位于IRb区域或存在多个拷贝;芭蕉属的系统发育树将其划分为Musa L.sect.Musa和Musa sect.Callimusa两个亚属。(4)睡莲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进一步将睡莲目分类划分为独蕊草科、莼菜科和睡莲科,同时睡莲科可以被划分为五个亚属,或Brachyceras-Anecphya、Ltos-Hydrocallis和Nymphaea三个亚属更为合适;睡莲目的时间分歧树重新估算了被子植物和睡莲科的起源时间,被子植物起源约为228 Ma,睡莲科的分化时间约为131 Ma。总的来说,本文为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提供方法指导,同时也进一步为木姜子属、芭蕉属、睡莲属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序列信息,为种间的系统进化发育问题提供了分子依据。
Pickering乳液模板构建生物刺激响应性蛋白质微球
近年来,能够响应肿瘤微环境生物信号的微球越来越受到关注。生物刺激响应微球可以利用肿瘤部位的差异,实现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精确释放。人们已经进行了许多探索生物刺Hp infection激响应微球的尝试,其中大部分都以合成高分子为主,这就带来了一系列健康问题,严重限制其生物医学应用。相比之下,生物大分子由于其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低抗原性和高生物活性,对众多生物医学应用具有吸引力。因此,本论文基于天然来源的玉米醇溶蛋白(zein),围绕zein基微球的制备以及生物刺激响应释放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SiO_2/zein复合微球的可控制备采用St(?)ber法合成了不同粒径的SiO_2颗粒,并用二氯二甲基硅烷对其进行疏水改性,将其作为乳化剂,构建由颗粒稳定的内相为zein的乙醇溶解液的乳液模板,再通过溶剂蒸发固化得到SiO_2/zein复合微球。首先通过染色法证明,得到的乳液类型为油包(乙醇/水)包油的多重乳液。GW4869分子量接PCI-32765供应商着对Pickering多重乳液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是由zein稳定乳液的相反转形成的。最后通过zein浓度、油/(醇水)体积比、乳化剂浓度、颗粒尺寸和不同类型颗粒等影响因素分别对乳液模板和微球形貌进行了调控。(2)蛋白微球的生物刺激响应释放研究基于上述制备的SiO_2/zein复合微球,选择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葡聚糖作为亲水荧光模型,证明了其均匀分散在蛋白基质中而不影响微球结构。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蛋白微球的pH稳定性,在较宽的pH范围(3-11)条件下,微球形貌保持良好,这证明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接着考察了微球的生物刺激响应释放行为;结果表明,该复合蛋白微球对活性物有良好的保护和包封作用,同时对谷胱甘肽(GSH)和蛋白酶表现出优异的生物刺激响应性。(3)单宁酸(TA)/zein复合微球的还原响应释放及其诱导癌细胞死亡研究针对上述复合微球在水介质中难以分散的问题,将疏水SiO_2颗粒替换为疏水Ca CO_3颗粒,并通过TA刻蚀微球表面的Ca CO_3,使其能够良好分散于培养基中;然后通过控制乳化方式、油相类型、颗粒浓度和油/(醇水)体积比等条件,得到合适的微球尺寸以便后续的细胞摄取;紧接着对TA/zein复合微球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进行了体外GSH响应释放研究;最后考察了He La细胞在不同时间下对微球的摄取情况,将荧光染料替换为阿霉素(DOX),通过细胞毒性实验(MTT)检测了细胞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存活率随时间和微球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行为及精神症状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中应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selleck抑制剂治疗对于其行为及精神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收治的70例A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利培酮组(n=35)、阿立哌唑组(n=35)。利培酮组应用利培酮+多奈哌齐治疗,阿立哌唑组应用阿立哌唑+多奈哌齐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行为与精神症状[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ioral pathology in alzheimer’s disease rating scale,BEHAVE-AD)评分]、认知情况[简易智力状态Biogeophysical parameters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BEHAVE-AD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阿立哌唑组低于利培酮组(P<0.05);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时2组患者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但各时间点2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GSK J45);阿立哌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低于利培酮组的28.57%(P<0.05)。结论 应用阿立哌唑治疗AD患者对改善其行为及精神症状的效果优于利培酮,同时阿立哌唑给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利培酮低,但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与利培酮类似。
简化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伴失眠症状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可以有效改善抑郁患者的失眠症状,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局限性。本研究旨在考察简化版的CBT-I治疗方案(CBTI-S)的有效性,为抑郁症合并失眠症状患者提供更优治疗选择。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平Software for Bioimaging行对照设计,纳入抑郁障碍并伴有失眠症状的患者共69例。对照组2Imidazole ketone erastin2例,接受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睡眠卫生教育。研究组47例,进行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CBTI-S治疗。结果:1.CBTI-S对抑郁症患者伴发失眠症状的疗效(1)两组干预后睡眠效率均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2)研究组干预后的ISI得分下降更为明显,睡眠相关信念和态度明显改变www.selleck.cn/products/Etopophos,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02);(3)PSQI、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总时长、生活质量、嗜睡情况方面,两组均在干预后得到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2.CBTI-S对抑郁症状的疗效两组HAMD-17和QIDS得分都存在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简化版CBT-I治疗方案(CBTI-S)在改善失眠严重程度和睡眠不良信念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优势,具有良好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