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呼吸内镜诊疗质量控制中心超声支气管镜引导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技术临床应用共识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是应用超声支气管镜联合专用吸引活检针,在实时支气管腔内超声host response biomarkers引导下进行经支气管针吸活检。超声支气管镜前端搭载电子凸阵扫描探头,有灰阶、血流和弹性成像模式,灰阶模式可显示穿刺目标的边界、大小、形态、回声、钙化及液化等特征;血流模式可协助判断血管位置,防止误穿血管;弹性成像模PLX3397式可引导操作者选择穿刺目标,并初步评估良恶性质。BMS-354825超声支气管镜引导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已成为肺门、纵隔及临近气管/支气管的肺内病变诊断的重要方法,可有效评估肺癌分期。近年来国内超声支气管镜引导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开展逐渐增多,为规范操作,河南省呼吸内镜诊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讨论并制定了临床应用共识。

α,β-不饱和羰基类18β-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癌症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疾病,尽管目前临床上已经有许多治疗手段及药物,但它自身的多药耐药特性以及不良的预后使得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任务依旧艰巨。天然的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化合物,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nic acid,18β-GA)显示出良好的肿瘤预防和治疗潜力。但该类化合物本身的水溶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限制了它作为抗肿瘤制剂的使用,另外其生物活性与临床使用的药物仍有差距。因此,利用组合化学等药物设计原理向18β-GA的结构骨架中引入活性基团,通过结构修饰有望获得水溶性更佳且高效低毒的先导化合物。本研究以18β-GA为结构改造的母核,运用拼接原理共合成了两个系列的α,β-不饱和羰基修饰的18β-GA衍生物。测试了它们的细胞毒活性,并预测了活性衍生物潜在的蛋白质靶点。本FG-4592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设计、合成并表征了两个系列确认细节的18β-GA衍生物。在系列一中,主要利用氧化反应、酯化反应等将含有多种取代基的肉桂酸肟酯基团引入C-3位,合成了肉桂酸肟酯类18β-GA衍生物。在系列二中,利用氧化反应、羟醛缩合反应以及亲核取代反应等将含有多种吸电子取代基的苯亚甲基基团引入到C-2位上,与A环的C-3位羰基形成环外的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另外,C-30位连接了不同碳链长度的烷基三苯基膦阳离子基团,以期产生靶向肿瘤细胞线粒体的活性。以上两个系列的合成均为4步反应,共57个中间体和终产物。第二部分通过MTT法测试了两个系列衍生物对4种人类癌细胞系,分别是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以及人肝癌细胞HepG2和1种人体正常肝细胞QSG-7701的细胞毒活性。其中,第二系列衍生物67a,67h以及67j对HCT-116、SH-SY5Y和HepG2共3种人类癌细胞系的抗增殖活性最佳,IC5genetic nurturance0值范围为1.52至3.46μM,活性稍逊于阳性对照药物阿霉素。第三部分基于反向找靶理念,利用Super-PRED开源数据库预测了活性衍生物67a,67h以及67j可能作用的蛋白质靶点,随后完成了 KEGG通路富集以及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综合以上3个活性衍生物的结果,筛选出人源STAT3作为关键蛋白质靶点。最后,利用AutoDockTools等软件分析并展示了 67a,67h以及67j与STAT3蛋白的分子对接结果,3个衍生物都能够与靶蛋白强结合,产生氢键、疏水作用等分子间作用力。

槲皮素-3-O-乙基苯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目的 合成槲皮素-3-O-乙基苯胺类衍生物并测试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槲皮素为先导物,选择性对C环3位羟基进行修饰。以廉价的芦丁为原料,经苄基选择性保护、Williamson成醚反应,再经Pd/C催化加氢脱苄基得到13个槲皮素-3-O-乙基苯胺类衍生物,均未见文献报道,目标产物结构经~1H-NMR、~(13)C-NMR、ESI-MS确证。采用MTT法考察了13个槲皮素-3-O-乙基苯胺类衍生物对人食管鳞癌(EC109),人胃癌(HGC27),人乳腺癌(M点击此处CF-7),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通过化学方法对槲皮素进行结构修饰后,其体外抗specialized lipid mediators肿瘤活性增强。其中,化合物5c[IC_(50)值(5.229±0.371)μmol·L~(-1)]、5e[IC_(50)值(2.628±0.087)μmol·L~(-1)]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抑制作用比5-氟尿嘧啶(5-FU)[IC_(50)值(14.376±0.272)μmol·L~(-1)]好。结论 作为低毒抗黑色此网站素瘤候选物质,化合物5c和5e具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右旋糖酐—不饱和脂肪酸—卡巴他赛偶联物的制备以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癌症是公共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仍无法完全治愈癌症。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目前临床使用的很多化疗药物存在水溶性差、非特异性组织分布、肿瘤靶向性差以及容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近些年各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法,通过合理设计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增加疏水性药物的水溶性,提升靶向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卡巴他赛(Cabazitaxel,CTX)是一种天然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半合成衍生物,其对引CX-5461说明书起紫杉醇及多西他赛耐药的P-糖蛋白具有低亲和力,CTX可以延长对多西他赛治疗无效的去势抵抗性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但与其他紫杉烷类药物相同,由于其水溶性差,临床使用需加入吐温80和乙醇作为助溶剂,助溶剂的加入通常会引起强烈的不良反应;另外,CTX在体内非特异性分布,缺乏靶向性,容易导致全身毒性。不饱和脂肪酸在烷基链中至少含有一个不饱和双键,其中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γ-亚麻酸(γ-Linolenic acid,GL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是三种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且对化疗药物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右旋糖酐(dextran,Dex)是一种大分子多糖类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且价格较低,其结构中含有大量可以被化学修饰的羟基,可以通过酯化、醚化和氧化等反应进行衍生化。我们以右旋糖酐为载体,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将CTX及不饱和脂肪酸化学偶联到右旋糖酐上,生成的偶联物在肿瘤组织水解释放出游离的CTX发挥活性作用,偶联物可以提高CTX的水溶性和肿瘤靶向性,达到降低体内毒性和增强抗肿瘤活性的目的。我们首先对右旋糖酐进行功能化修饰,连接L-谷氨酸使其水解后带负电,连接含有叠氮基团的赖氨酸用于后续的点击化学反应。然后合成了含有炔基、赖氨酸和甘氨酸的连接臂,通过酰胺反应在连接臂上分别连接三种不饱和脂肪酸ALA、GLA和DHA,再通过酯化反应连接CTX,分别得到CTX与不饱和脂肪酸结合的化合物CTX-ALA、CTX-GLA和CTX-DHA,最后通过专一高效的点击化学反应将CTX与不饱和脂肪酸的结合物与功能化多糖进行连接,制备得到了三种不同的偶联物,分别命名为Dex-GLA-CTX、Dex-ALA-CTX和Dex-DHA-CTX;同时合成不具有不饱和脂肪酸的偶联物Dex-CTX和不具有CTX的偶联物Dex-GLA作为实验对照。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定量计算偶联物的载药量,偶联物Dex-GLA-CTX、Dex-ALA-CTX、Dex-DHA-CTX和Dex-CTX 的 CTX 载药量分别为 24.8%、25.4%、21.9%和 21.1%;Dex-GLA 中 GLA 的载药量为8.8%。三种偶联物Dex-GLA-CTX、Dex-ALA-CTX和Dex-DHA-CTX同时含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因此可以在水中自组装成纳米颗粒,形成的纳米颗粒均呈球形,大小均匀,无聚集,分散性较好,粒径均在61.6~90.0 nm范围之内;Zeta电位在-49.0~-32.1 mV范围内,均呈负电性,在体循环过程中稳定,粒径和电位均适用于肿瘤治疗。偶联物Dex-GLA-CTX、Dex-ALA-CTX和Dex-DHA-CTX在水中的溶解度以CTX计算分别为33.1、36.3和27.4 mg/mL,而CTX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7μg/mL,表明偶联物能够显著提高CTX的水溶性。在大鼠血浆中的释放实验中,原型药CTX在血浆中含量呈现时间依赖性降低,而偶联物在血浆中的CTX释放先随时间逐渐增加然后保持稳定,表明偶联物在血浆中能够缓慢释放CTX,能够维持一定的浓度,具有明显的缓释特点。在PBS的释放实验中,原型药CTX释放较快,12 h累积释放率接近100%,之后保持相对稳定;而三种偶联物中CTX的累积释放率增加缓慢并在48 h后保持相对稳定,72 h的累积释放率为38.5%~52.1%,表明三种偶联物在PBS中比较稳定。使用人前列腺癌细胞DU145和PC-3两种肿瘤细胞对偶联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评价。在肿瘤细胞内药物含量实验中,偶联物在细胞中释放出游离CTX,但游离的CTX含量显著低于细胞中的总CTX含量,偶联物在细胞中释放出的游离CTX含量与原型药CTX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进入细胞中的偶联物多于原型药。在细胞增殖抑制实验中,三种偶联物及CTX对两种细胞的增殖抑制Medical Genetics均具有浓度依赖关系,并且偶联物与原型药CTX的抑制率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偶联物与原型药CTX具有相似的抑制细胞增殖的能力。细胞凋亡实验中,三种偶联物与原型药CTX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效果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偶联物与原型药CTX具有相似的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使用BALB/c小鼠对偶联物Dex-GLA-CTX进行了药代动力学实验,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偶联物Dex-GLA-CTX总CTX和游离CTX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和最高血药浓度Cmax均显著高于原型药CTX,偶联物Dex-GLA-CTX总CTX的AUC(0-∞)是原型药CTX的16.9倍,偶联物Dex-GLA-CTX在血浆中的总CTX和游离CTX的清除率CL(Clearence rate)显著低于原型药CTX,表明偶联物 Dex-GLA-CTX在体内循环时间更长。使用人前列腺癌细胞DU145荷瘤的BALB/c-nu裸鼠对偶联物Dex-GLA-CTX进行了组织分布实验,结果显示原型药CTX组的裸鼠肿瘤内游离CTX的含量随时间逐渐降低,而偶联物Dex-GLA-CTX组的裸鼠肿瘤内游离CTX和总CTXCaptisol MW的含量随时间先上升后降低,除1h时间点原型药CTX组肿瘤内游离CTX的含量高于偶联物Dex-GLA-CTX组,其他时间点均低于偶联物Dex-GLA-CTX组,在12、24和96 h时,偶联物Dex-GLA-CTX组在肿瘤中游离CTX的含量分别是原型药CTX的10.7、17.7和20.4倍;偶联物Dex-GLA-CTX组的裸鼠肿瘤内总CTX含量也显著高于游离CTX含量;偶联物Dex-GLA-CTX在正常组织中游离CTX的含量随时间降低,在24h后偶联物在肿瘤中的游离CTX含量高于在正常组织中的游离CTX含量,结果表明偶联物Dex-GLA-CTX能够在肿瘤部位蓄积且持续释放游离CTX,具有肿瘤靶向性、组织选择性和缓释性。使用人前列腺癌细胞DU145和PC-3的BALB/c-nu裸鼠移植瘤模型进行了体内抑瘤实验,每周一次尾静脉给药4 mg/kg和6 mg/kg两个剂量,测定瘤体积和裸鼠体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偶联物的抑瘤活性均高于原型药,且能够显著改善CTX引起的体重下降,Dex-GLA-CTX组的裸鼠生存期最长,三种偶联物的抑瘤活性顺序为Dex-GLA-CTX>Dex-ALA-CTX>Dex-DHA-CTX,由于三种偶联物结构中除不饱和脂肪酸外均相同,证明不饱和脂肪酸对CTX的抗肿瘤协同作用大小顺序为GLA>ALA>DHA。DU145荷瘤裸鼠实验结果还证实了 Dex-GLA-CTX的抗肿瘤活性高于Dex-GLA、Dex-CTX和CTX,Dex-GLA-CTX组的体重高于CTX组,表明GLA可以提高偶联物的抗肿瘤作用,偶联物可以降低CTX的毒性作用。综上所述,合成的三种偶联物均具有载药量高、水溶性好等优点,在水中形成的纳米颗粒大小合适、结构稳定,在荷瘤裸鼠体内具有缓释性、靶向性、高疗效和低毒性,其中偶联物Dex-GLA-CTX具有最强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具有继续研究和开发价值。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Religious bioethics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为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住院的272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1个月后电话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PHN组和非PHN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发生PHN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PHN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估列线图模型对PHN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258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83例(32.2%)发生PHN。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初治时间、皮损面积、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基础疾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初治时间>7d、皮损面积越大、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既往有基础疾病、血清NSE和TG水平升高、急性期VAS评分高均是发生PH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发生PHN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其预测PHN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0.854~0.940)。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良好。结论 年龄GSKJ4、初治时间、皮损面积、他汀类药物用药史、基础疾病、血清NSENSC 119875 NMR、TG、VAS评分均是发生PHN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列线图可较好地预测PHN的发生。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诺欣妥)对比西医常规基础上仅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c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3月20日。利用NoteExpress软件导入文献,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质量评估,应用Stata 16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2篇文献,总样本量2 074例,治疗组1 037例,对照组1 037例,治疗组在临床疗效[RR=1.21,95%CI(1.16,1.27),P<0.001]、左室射血分数[SMD=2.04,95%CI(1.54,2.54),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经[SMD=-1.47,95%CI(-1.95,-0.99),P<0.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SMD=-1.73,95%CI(-2.84,-0.61),P<0.001]、N末端B型利钠肽原[SMD=-3.14,95%CI(-4.09,-2.19),P<0.001]、6 min步行试验[SMD=1.74,95%CI(1.17RSL3,2.31),P<0.001]、血管紧张素Ⅱ[SMD=-2.37,95%CI(-3.77,-0.98),P<0.001],7项结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RR=1.04,95%CI(0.97,1.12),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www.selleck.cn/products/Bortezomib计学意义Dispensing Systems。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且优于单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但本研究纳入研究数量有限,样本较少,均为中文文献,还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论证。

五味子多糖提取、结构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五味子是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chera Rehd. etWilregeneration medicines.)的干燥成熟果实,富含多糖、木脂素、挥发油、多酚等多种活性成分。多糖作为其主要的活性成分,提取工艺有双水相萃取、酶解法、超声法、微GDC-0068 MW波法、超声微波协同、微波MLN4924酶法协同、水提法等,其中双水相萃取效率最高,超声法和水提法应用最广泛。五味子多糖主要由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醛酸组成,平均分子量大致范围在10~3~10~5 Da。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五味子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保肝、降血糖、血脂等功效,在食品、医药领域高值化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五味子多糖提取工艺、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及其相关机制进行系统总结,并对其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五味子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胃癌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糖类抗原72-4水平及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究胃癌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及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17例胃癌患者及64例胃部良性疾病患者,分别作为胃癌组及良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Hcy、NSE、CA72-4水平。分析胃癌患者血清Hcy、NSE、CA72-4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血清Hcy、NSE、CA72-4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胃癌组患者血清Hcy、NSE和CA72-4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cy、NSE和CA72-4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不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深度胃癌患者的血清Hcy、NSE、CA72-4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Hcy、NSE和CA72-4水平均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richostatin A浓度Hcy、NSE和CA72-4联合检测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16.61μmol/L、NSE≥60.24 ng/ml、CA72-4≥32.08 U/ml均是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此网站素(P﹤0.05)。Hcy≥16.61μmol/immune parametersL、NSE≥60.24 ng/ml、CA72-4≥32.08 U/ml胃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低于Hcy﹤16.61μmol/L、NSE﹤60.24 ng/ml、CA72-4﹤32.08 U/ml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Hcy、NSE和CA72-4水平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有关,且各指标联合检测对胃癌具有诊断价值,对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不同株龄老芒麦端粒变化规律分析及衰老候选基因挖掘

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它富含麦类作物所需的抗病和抗逆等优良基因,在我国西北地区尤其青藏高原高寒区生态修复及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植株衰老以致种群衰退严重影响了生产稳定和功能可持续性,限制了该属植物在退化草地修复及人工草地建植中的推广应用。因此,对调控老芒麦在生长发育及衰老进程中的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两份不同来源的老芒麦(E1:海拔2056 m;27.78°N,99.72°E。E2:海拔386 m;44.53°N,82.88°E)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高龄(5龄和6龄)植物各组织器官内端粒酶活性变化特征、叶片的相对端粒长度变化,揭示端粒系统变化特征及其与株龄的关系。进一步通过转录组学分析,挖掘调控老芒麦衰老的候选基因信息,以期为延缓和调控老芒麦乃至披碱草属植物种群衰退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株龄增加,老芒麦各组织器官内的端粒酶活性降低,但不同来源材料组织器官内的端粒酶活性在各个时期的降幅不同。5龄、6龄老芒麦根、茎、叶的端粒酶活性均在拔节期达到最高,叶片中的端粒酶活性处于较高水平,抽穗期5龄叶片中的酶活性较根、茎中的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相同株龄不同部位叶片的端粒酶活性大小亦存在差异。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端粒酶活性均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开花期最小;抽穗期,5龄E2老芒麦和6龄老芒麦的倒三叶和旗叶之间端粒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开花期5龄、6龄老芒麦的倒三叶和旗叶之间端粒酶活性均差异显著(P<0.05)。拔节期和抽穗期的端粒酶活性大小表现出倒三叶>倒二叶>旗叶,在开花期则表现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老芒麦叶片呈自下而上的顺序性衰老特征,株龄和生育时期是影响老芒麦体内端粒酶活性的主要因素。(2)5龄、6龄老芒麦叶片的ΔCt值(Ct_(样本)-Ct_(内参基因))分布范围在-10.8~-8.2之间,不同株龄老芒麦之间的ΔCt值无显著差异,不同来源材料之间的ΔCt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E1老芒麦叶片的相对端粒长度在1.03~1.45之间,E2老芒麦叶片的相对端粒长度在0.68~0.69之间,两份不同来源的材料之间相对端粒长度差异显著(P<0.此网站05),且5龄、6龄E1老芒麦之间相对端粒长度亦差异显著(P<0.05)。随株龄增加,老芒麦相对端粒长度无特定规律性变化。相对端粒长度较短的老芒麦开花较早。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需要进一步从调控端粒相关蛋白的分子机制进行探索研究。(3)经转录组学分析,鉴定出42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法验证了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可靠性。GO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得出,有160个差异基因被注释到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方面。通过KEGG数据库比对,有38个基因被注释到46条代谢通路中,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昼夜节律-植物通路中分别有7个和6个差异基因被显著富集。基于植物叶片衰老相关基因数据库(LSD)的序列比对,挖掘出55个衰老相关基因,注释到的C3HC4型锌指蛋白基因、At PAO2、PUB17及CYP72A15等基因显著上调表达。鉴定出11个转录因子家族,包括ERF、WRKY、C2H2和C3H等家族,其中WRKY家族注释到的基因有WRKY19、WRKY76和ZPAW1-D,ERF家族注释到的基因有DRIron bioavailabilityEB1A,C3H家族注释到的基因为锌指C3H33蛋白基因,C2H2家族注释到的基因为锌指蛋白1基因,这些转录因子基因直接调控着老芒麦叶片衰老进程,并在其生长发育、形态建成、次生代谢和响应胁迫(生物和非生物)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老芒麦衰老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候选点击此处基因信息。

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来源l-天冬酰胺酶的性质表征及应用研究

l-天冬酰胺酶是氨基酸代谢的关键酶,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肠道菌群及其产生的l-天冬酰胺酶与宿主健康和疾病关系密切。【目的】获取肠道微生物来源的新型l-天冬酰胺酶,并对其进Trichostatin A试剂行性质表征和寻找更多应用研究。【方法】以西黑冠长臂猿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为模板,克隆l-天冬酰胺酶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对表达出的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并用于处理薯条和癌细胞。【结果】克隆获得l-天冬酰胺酶基因NCasn5,全长Diagnóstico microbiológico996 bp,重组酶NCasn5分子量大小为37.296 kDa,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60 ℃,K_(m)和V_(max)值分别为(3.33±0.210) mmol/L和(836.3±13.91) U/mg,37 ℃体外血清半衰期约69 h。NCasn5能降低薯条中69.35%的丙烯酰胺含量,抑制人肝癌细胞QGY-7703和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细胞的生长。【结论】本研究获得的新型l-天冬酰胺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长的血清半衰期,不仅无谷氨酰胺酶活性,还能减少油炸薯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也能诱导癌细胞QGY-7703和A-375凋亡,在食品加工及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