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基底节毛刷征与术后转归的关系

背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致残致死率极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随着取栓治疗技术的进步,血管再通率逐步增加,机械取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是患者的良好预后率并未显著提升,仍有一些血管成功再通的患者因为术后并发症如症状性颅内出血、无效再通,造成了较差的临床预后甚至死亡。目前已有研究借助术前影像对患者进行筛选,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节约经济负荷。本研究进一步明确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的基底节毛刷征(Basal ganglia blush sign,BGB)与术后转归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脑梗死在吉林大学férfieredetű meddőség中日联谊医院接受机械取栓,并成功实现血管再通的患者。出血转化包括任何颅内出血(any selleck产品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PH)、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自变量是术中造影发现基底节毛刷征。主要结果为取栓术后发生HI、PH、sICH、ICH以及90天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采用描述性统计来报告和比较患者的基线特征。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用t检验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表示。符合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表示为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值。分类变量以数字(百分比)值的形式计算,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采用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评估基底节毛刷征对HI、PH、sICH、ICH、90天mRS的预测价值。采用AIC进行模型判定标准,模型纳入了差异性分析中P<0.1的变量进行调整。这项研究使用了 IBM 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差异为P<0.05(双侧)被认为是有意义的。结果:在纳入的139例患者中,74例(53.2%)为ICH,HI28例(20.1%),PH46 例(33.1%),www.selleck.cn/products/3-methyladeninesICH21 例(15.1%),90 天 mRS>2 的患者有 86 例(61.9%)。67例(48.2%)患者术中可见基底节毛刷征。调整混杂因素后,术中基底节毛刷征的患者更易发生HI(OR=10.143,95%CI 3.103-33.149,P<0.001)、PH(OR=6.111,95%CI 2.614-14.287,P<0.001),基底节毛刷征是sICH的独立预测因子(OR=30.213,95%CI 3.921-232.797,P=0.001),与 ICH 发生独立相关(OR=39.612,95%CI 13.632-115.105,P<0.001)。基底节毛刷征在不良预后的患者(90天mRS>2)更常见(P=0.009)。此外,基线NIHSS评分也与HI发生相关(OR=1.154,95%CI 1.040-1.279,P=0.007),与 ICH 相关(OR=1.137,95%CI 1.038-1.244,P=0.005)。ASPECTS 评分也与 PH 发生相关(OR=4.643,95%CI 1.196-18.022,P=0.027)。TICI 评分也与 PH 相关(OR=2.780,95%CI 1.030-7.503,P=0.043),与 ICH 相关(OR=6.428,95%CI 1.574-26.256,P=0.010)。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管造影术中基底节毛刷征的出现与机械取栓再通后出血转化及不良预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