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与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 NAT)后肿瘤收缩模式相关的基线MRI特征及临床病理因素,并构建早期预测收缩模式的诺莫图。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确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并完成NAT和手术切除的连续性病例272例,随机分为训练组(190例)和验证组(82例)。根据NAT前后MRI上肿瘤形态和大小变化将收supporting medium缩模式分为I类收缩(完全缓解、向心性收缩)和Ⅱ类收缩(非向心性收缩、疾病稳定及进展)。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肿瘤病理信息(分化程度、免疫组化分子分型等),以及基线MRI特征(包括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半定量参数等)。依次采用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寻找有效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价模型并筛选最佳模型构建诺莫图。结果 NAT后表现为I类收缩和Ⅱ类收缩的病例数分别为174例(占比64.0%)和98例(36.0%)。基线MRIBerzosertib小鼠强化方式和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 HR)与收缩模式独立相关,各自预测Ⅱ类收缩的AUC分别为0.844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0.784~0.892]和0.593(95%CI:0.519~0.663)。结合二者建立综合预测模型,AUC为0.890(95%CI:0.837~0.931),高于任意单一参数(P<0.05)。基于综合预测模型构建诺莫图,在验证组预测Ⅱ类收缩模式的AUC为0.871(95%CI:0.779~0.935),训练MG132体内组与验证组的准确度分别为85.8%和82.9%。结论 MRI非单肿块强化和HR阳性是乳腺癌NAT后Ⅱ类收缩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强化方式和HR进行简单分析可为NAT降期保乳的可行性及效果提供合理预估,有利于临床制订合理的多学科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