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表现,而这种分类标准下存在不同精神疾病的高共病率和单一疾病内的高度异质性问题,引发了部分学者和医职人员对其可靠性和有效性的质疑。针对这一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在尝试将精神病理学与神经科学、遗传学CCRG 81045和认知科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构建一个新的精神疾病维度性分类框架、推动维度性方法的发展,最终实现对当前范畴性分类系统的取代。其中,神经科学在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且对于寻求跨诊断精神病理学机制的纬度研究尤为重要。此外,反映心理疾病自然分布规律的社区数据对于跨诊断研究、探索普适于各种精神障碍的大脑-行为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诸多精神病理学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存在于不同精神疾病中的共同神经生理机制。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强调个体行为的发展不仅被大脑与基因调控,还会受到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养育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探究大脑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可能会为我们的育儿策略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的研究采用一种多变量统计学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和一个基于社区的数据库,分析其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数据和行为表现型评估数据,从中寻找互相关联的潜在模式对。此外,本文根据699位受试者的诊断信息从中选择了5个精神疾病组和一个健康组,并在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进行潜在模式综合分数的组间比较分析,以帮助理解和解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中找到的潜在模式对。随后,本文引入了一个调节模型来测试部分环境因素对于先前识别到的脑与表型潜在模式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本研究从数据库中提取了26个环境相关的分数,包含了对受试者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痛苦与压力、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受试者经历的创伤的测量,这些分数依次被选作调节因子进行了测试。本文的实验发现了四组显著关联的潜在模式对,其中的表现型模式分别反映了受试者的一般行为问题、认知和语言能力、外化性问题以及社交障碍。每组潜在模式对在不同精神疾病群体中都表现出了相对于健康对照的合理差异性。虽然这四组潜在脑网络活动模式互不相同,但它们Groundwater remediation当中最重要的功能连接都涉及到了感觉运动网络。此外,本文的研究还发现许多环境因素在某些精神疾病群体中起到调节大脑与行为之间关系的作用,其中大部分因素与父母的情绪以及育儿方式有关。本文的研究分离了四组各不相同但存在一定交叠的跨诊断潜在模式对,为发展基于维度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提供了脑功能方面的证据,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影响行为的路径。此外,本文研究中发现的环境因素的调节效应表明,放松、亲密的家寻找更多庭环境以及父母较为温暖的教养方式(包括对子女的正向引导、持续性支持等)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好的表现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