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外科手术被认为是室间隔缺损治疗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封堵术逐渐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解剖条件合适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然而室间隔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影响了室间隔缺损患者的预后情况。本研究通过分析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期减少接受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SCH727965体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自201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发生心律失常组和未发生心律失常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手术用时和麻醉方式以及封堵器的大小,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分析并总结影响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了160例成功接受介入封堵AZD6738体内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未发生心律失常组120例,发生心律失常组40例。发生心律失常组中传导阻滞类心律失常27例,异常起源类心律失常6例,同时发生传导阻滞和异常起源类心律失常7例。两组数据的相关指标经单因素分析比较,发生心律失常组患者的年龄低于未发生心律失常组、手术时长多于未发生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心功能评级、术前是否合并心律失常、缺损部位、缺损大小、是否合并膜部瘤、是否合并瓣膜关闭不全、室间隔厚度、心室压差、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缩短分数、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右室前后径、右室流出道长度、麻醉方式、封堵器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年龄、手术时间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显著影响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P<0.05)。年龄和手术时间的logistic回归系数分别为-0.044和0.016,OR值及其95%CI分别为0.957(0.925-0.991)和1.016(1.001-1.031)。结论: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其中以传导阻滞类心律失常的发生较多见。年龄和手术时间与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发生心律失常fluoride-containing bioactive glass有关,年龄越小,介入封堵术的手术时长越长,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越高。因此,术前严格遵守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手术适应症,在心功能允许的条件下对低龄患者暂缓手术;术中精细操作,减少手术时间能有效减少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