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研究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对脓毒症患者不同类型标本的病原学诊断价值以及对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比较mNGS与传统培养法对脓毒症患者感染病原体的诊断价值,并根据标本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根据患者免疫状态将患者分为免疫功能正常组和免疫功能低下组;还根据患者是否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将患者分为非ICU组和ICU组,比较组间病原体分布特点。观察mNGS结果对脓毒症患者抗感染治疗的影响。结果:最终纳入308例脓毒end-to-end continuous bioprocessing症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免疫功能低下组92例、免疫功能正常组216例患者;152例患者入住ICU治疗(ICU组),156AMG510采购例患者入住普通病房诊治(非ICU组)。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流感染、腹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心包感染。送检标本依次为:血液、肺泡灌洗液、脑脊液、痰、腹水、脓液、胸腔积液、组织、尿液、心包积液及骨髓血。(1)病原微生物检测种类显示:与传统培养法相比,mNGS检测出更多病原微生物(111种vs 25种);(2)阳性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与传统培养法相比,mNGS的总病原体检出阳性率更高(88.0%vs 26.3%,P<0.001),不同类型标本的病原体检出阳性率结果不同,mNGS方法在血液(85.6%vs 14.4%,P<0.001)、肺泡灌洗液(98.5%vs 44.1%,P<0.001)、脑脊液(77.8%vs 3.70%,P<0.001)、痰液(92.9%vs 50%,P<0.001)和腹水(86.7%vs 33.3%,P=0.008)标本病原体检出阳性率更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免疫状态脓毒症患者病原学分布特征:与免疫功能正常组比较,免疫功能低下组耶氏肺孢子菌(P<0.001)和毛霉科菌(P=0.014)感染比例明显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组,克雷伯氏菌属(P=0.045)的感染比例显著低于免疫功能正常组;(4)不同治疗场所脓毒症患者病原学分布特征:与非ICU组比较,ICU组鲍曼确认细节不动杆菌(P<0.001)、克雷伯氏菌属(P=0.001)、假单胞菌属(P=0.02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P=0.001)、棒状杆菌属(P=0.028)、人类疱疹病毒(P=0.021)和人巨细胞病毒(P=0.024)的感染比例明显高于非ICU组,结核分枝杆菌(P<0.001)和立克次氏体属菌(P=0.013)的感染比例显著低于非ICU组;(5)指导临床调整抗感染治疗:235例(76.3%)脓毒症患者经mNGS明确感染病原体,确定抗感染方向;其中185例(60.1%)患者根据mNGS结果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包括61例(19.8%)患者接受了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结论:(1)与传统培养法相比,mNGS能检测出更多种类病原微生物;(2)mNGS在病原学诊断方面有明显优势,尤其适用于血液、肺泡灌洗液、脑脊液、痰液和腹水标本;(3)根据mNGS的结果,提示免疫功能正常组与免疫功能低下组、ICU组与非ICU组的组间病原体分布谱存在差异,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4)mNGS对明确脓毒症诊断和优化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具有临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