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用药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文献中的用药规律,选取聚类分析所得的代表新方,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其治疗疾病的潜在靶点与作用机制,以期为中药治疗提供慢性支气管炎提供部分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选取近20年中国知网与维普、万方等电子期刊数据库中文献进行筛选,将目标中药进行频数、关联、聚类分析,探析其治则治法,药物配伍与组方规律。取聚类中的代表药物运用网络药理学探析其潜在靶点和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共纳入方剂203首,涉及147味药物,累计使用总频次为2287次;用药频次超过10次的中药共计49味;药物类以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最高,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性为主;五味以苦味所占比例最大;入肺经频次最高,其次为脾经。2.关联规则分析:二项关联中,支持度最高为甘草-半夏,置信度最高为半夏-干姜;三项关联中以半夏-茯苓-甘草的支持度最高,半夏-白芥子-茯苓的置信度最高。3.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结果分为四类:第一类:五味子、细辛、麻黄;第二类:苦杏仁、瓜蒌、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浙贝母;第三类:紫菀、款冬花、桔梗、白前、枇杷叶;第四类:紫苏子、白芥子、陈皮、茯苓、半夏、甘草。4.“苦杏仁、瓜蒌、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浙贝母”共有92个活MK-4827纯度性成分,化学成分对应靶点蛋白共217个,获取疾病靶点蛋白1392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基因有88个。新方治疗CB的核心成分前五位为槲皮素、山奈酚、黄芩素、β-谷甾醇及豆甾醇。核心靶点为 TP53、AKT1、IL6、CASP3、JUN、VEGFA、IL1B、PTGS2、MYC、MMP9。通路富集结果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炎症通路及抗病毒感染等通路。结论:1.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药物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清热Biopsia pulmonar transbronquial药为主;寒性药物最多;多苦味;归经多归肺、脾、胃经;治疗时多以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为主要治法。聚类分析所得新方,分别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痰热壅肺证、外寒内饮证、痰湿阻肺等证提供文献支持。2.推测新处方可能通过槲皮素、山奈酚、黄芩素等多种活性成分,作用在TP53、AKT1、IL-6等关键重要靶点,通过调控AGE-RAGE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炎症通路、抗病VX-445临床试验毒感染等多种信号通路,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与抗炎、调控细胞增殖、凋亡、调节免疫等方面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