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同情对解释偏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抑郁情绪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抑郁也是大学生发病率最高的心理问题之一。因此,探讨抑郁产生的机制和干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自我同情是人们应对困难情绪时的一种保护因素,是人们面对困难、挫折、痛苦时,向自己表达同情和关心的能力。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自我同情与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等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抑郁情绪、焦虑、压力等因素呈负相关。研究还发现,个体的自我同情水平不同,其在解释偏向上的特征也不同。解释偏向是个体对模糊信息或歧义性信息做出积极或消极解释的倾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证实解释偏向与抑郁、焦虑等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基于此,本研究以大学生购买Alpelisib群体为被试,首先考察自我同情、解释偏向与抑郁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随后通过短期自我同情诱导,研究其对解释偏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最后采用七周的自我同情团体辅导对低自我同情者进行干预,检验其对解释偏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效果。本研究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研究一:采用自我同情量表、解释偏向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对某省52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大学生自我同情、解释偏向和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⑴大学生自我同情、解释偏向和抑郁情绪之间呈现两两相关,自我同情与积极、中性解释偏向呈现正相关,与消极解释偏向、抑郁情绪呈现负相关;抑郁情绪与积极、中性解Long medicines释偏向呈现负相关,与消极解释偏向呈现正相关。⑵高自我同情大学生对模糊信息存在积极解释偏向,低自我同情大学生存在消极解释偏向。⑶大学生的消极解释偏向在自我同情与抑郁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选取高低自我同情大学生60名,采用短期自我同情诱导方法,启动个体产生状态性自我同情,考察启动组与对照组在解释偏向、抑郁情绪上的差异,探究状态自我同情对个体的解释偏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结果:高、低自我同情组在短期诱导下,低自我同情大学生共同人性得分提高,消极解释偏向和抑郁情绪得分都有所减少,差异显著。研究三:选取低自我同情大学生30名,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范式,把30名低自我同情大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自我同情团体辅导对实验组进行为期七周的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在团辅干预前后分别NVP-TNKS656体外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解释偏向和抑郁情绪得分。研究结果:自我同情团体辅导干预前后,低自我同情大学生的消极解释偏向和抑郁情绪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干预后的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实验组自我同情前后测差值与消极解释偏向、抑郁情绪前后测差值都呈显著的负相关。综上可知:高自我同情大学生对模糊信息存在积极解释偏向,低自我同情大学生存在消极解释偏向;大学生的消极解释偏向在自我同情与抑郁情绪之间起中介作用;状态性自我同情的诱发对消极解释偏向和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自我同情团辅干预能有效提升低自我同情个体的自我同情水平,降低消极解释偏向,缓解抑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