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探讨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252例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住院患selleck产品者,分析其临床特征,此外,根据上述患者院内死亡情况进行分组,其中院内死亡45例,归为死亡组;存活207例,归为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资料的差异,分析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计量资料,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计数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5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同(男/女为126/126),年龄26-89(66.77±10.46),汉族占79.5%,房性心律失常类型以心房颤动为主(仅存在心房颤动的患者175例,心房颤动合并房性心动过速患者38例,心房颤动合并心房扑动患者7例,心房颤动合并房性期前收缩患者9例,仅存在房性期前收缩患者7例,仅存在房性心动过速患者16例)。肝硬化病因以乙肝后肝硬化为主(36.9%),CTP分级A/B/C级57/72/123例,Child-Pugh、MELD评分为10.30±1.77、20.62±11.12,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凝血酶原活动度、B型利钠肽(BNP)、分别为(113.13±142.39GBM Immunotherapy)μmol/L、(30.77±6.05)g/L、(53.22±106.76)U/L、(41.31±21.73)U/L、(91.43±70.19)x 109/L、(43.53±26.64)%、(4845.14±10337.22)ng/L,院内死亡率为17.9%(45/252),所有患者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89.28%,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腹腔积液(71.4%)、脾功能亢进(71.0%)、自发性腹膜炎(64.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64.3%)、肝肾综合征(32.5%)、肝性脑病(32.1%)、肺部感染(29.8%)、食管Adavosertib-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6.2%)、脓毒血症(17.5%)、脓毒性休克(9.9%)。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中: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房性心律失常类型、胸水深度、血钾、T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APTT、PT、PTA、INR、BNP、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计数、ALT、AST、总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白介素-6、CRP、尿素氮、肌酐、直接胆红素等实验室指标,再自发性腹膜炎、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左房增大等并发症方面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阵发性房颤(OR=2.707,95%CI 1.119-6.549)、食管-胃底静脉曲张(OR=3.287,95%CI 1.189-9.085)、血钾(OR=3.820,95%CI 1.532-9.526)、MELD评分(OR=1.108,95%CI 1.061-1.157)是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肝功能损害较为严重,且更易发生腹腔积液、脾功能亢进、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阵发性房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高血钾水平、高MELD评分为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应对相应患者加大关注,及时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