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经颅重复电刺激晕听区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的治疗效果,并与常规针刺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为针刺治疗VM提供新思路,指导临床。方法:本研究按照VM的诊断标准,纳入72例患者,根据患者就诊先后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为36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针刺晕听区、风池、内关、百会、丰隆、太冲、行间Telaglenastat molecular weight等穴位进行治疗,得气后留针30min;治疗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行经颅重复手法联合电针刺激双侧晕听区,于晕听区行经颅重复刺激手法2~3min后连接常州英迪KWD-808I型多功能脉冲电疗仪,选用连续获悉更多波,频率100Hz,通电30min后于起针前再行经颅重复刺激手法2~3min。两组患者每天治疗1次,连续针6天,休1天,7天为一个疗程,共Spectroscopy治疗2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眩晕障碍量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作为两组评价指标,评价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本研究共69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组有1例脱落,对照组有2例脱落。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眩晕障碍量表评分、视觉模拟量表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基本治愈8例,有效19例,显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基本治愈2例,有效10例,显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6.4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眩晕程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减轻,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经颅重复电刺激和常规针刺治疗前庭性偏头痛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经颅重复电刺激晕听区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效果更加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头痛程度,缩短眩晕发作的时间,提高患者生活及工作质量,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社会适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