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胆道梗阻支架置入预后相关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人工神经网络的评价

第一部分恶性胆道梗阻支架置入后早期胆道感染预测模型的建立与人工神经网络的评价目的构建恶性胆道梗阻(MBO)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后早期胆道感染(EBI)的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到2021年9月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行ERCP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有无发生早期胆道感染(30天内)。所有入组患者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训练组数据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到影响术后发生EB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lTrichostatin A化学结构ogistic预测模型。通过内外部数据验证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H-L检验值,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评估独立危险因素的重要性。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285例,训练组200例,验证组85例。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EB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梗阻位置(OR,5.942;95%CI,2.507-14.081;P<0.001),是否合并胆结石(OR,4.821;95%CI,2.087-11.138;P<0.001),是否合并糖尿病(OR,5.407;95%CI,2.067-14.148;P=0.001),梗阻长度(OR,1.058;95%CI,1.028-1.089;P<0.001),以此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用列线图可视化。用内外部数据验证模型,AUC值分别为0.807和0.831,H-L检验P值分别为0.845和0.197,模型有较强预测能力且拟合优度较好,模型的最佳临界风险值为0.225。ANN评估提示梗阻长度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结论基于MBO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构建的logistic模型对术后EBI发生风险有良好的预测能力,ANN显示梗阻长度是最为重要的预测变量。第二部分恶性胆道梗阻支架置入后早期死亡的预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logistic模型与ANN模型的比较目的构建MBO患者行ERCP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后早期死亡(30天内)的预警模型并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和ANN模型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到2021年9月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行ERCP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有无发生早期死亡(30天内)。所有入组患者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训练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30天内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构建ANN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模型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Vibrio infection确性;经多因素分析得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logistic模型,绘制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计算AUC值和H-L拟合优度检验值。通过训练组及验证组计算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DS-3201 molecular weight及准确性对模型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潜在危险因素为CA199、ERCP史、肝转移、CEA、NLR,多因素分析显示独立危险因素为CA199、ERCP史。独立危险因素构建logistic模型,潜在危险因素构建ANN模型。logistic模型和ANN模型的ROC曲线显示ANN模型具有更大的AUC值(ANN模型:0.814,logistic模型:0.727)。经内、外部数据验证,ANN模型的准确度(ANN模型:84.7~86.0%,logistic模型:59.0~65.0%)和特异度(ANN模型:92.5~93.8%,logistic模型:76.9~83.3%)也更高,且两个模型的灵敏度无显著差异,表明ANN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结论ANN模型在预测MBO患者ERCP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死亡风险方面优于logistic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