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抗生素过度使用导致的细菌耐药率提高已严重威胁SCH727965抑制剂人类健康。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抗生素相比,金属纳米抗菌剂的研发成本相对SAG分子量较低,并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然而,目前金属纳米抗菌剂仍面临制备纯化过程复杂、抗菌活性低、抗菌机制不明确、可控性差等问题。因此,本论文聚焦于新型、绿色、高效、可控的金属抗菌纳米材料研发,制备了一种玉米醇溶蛋白保护的金银双金属纳米簇,系统研究其抗菌性能、抗菌机制和生物安全性。具体的研究内容由以下的两个部分构成:1、在第二章,采用玉米醇溶蛋白作为还原剂和配体制备了金银双金属纳米簇(Z-Au Ag NCs)。所制备的Z-Au Ag NCs粒径为4±0.5 nm,在紫外光照射下显现出明亮的红色荧光,发射峰位于442 nm和655 nm。Z-Au Ag NCs在不同温度(20-90℃)、储存时间(0-50d)、紫外线照射(0-6 h)、离子强度(10-500 m M)条件下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溶血实验表明Z-Au Ag NCs具有较低细胞毒性。体外抗菌实验表明,Z-Au Ag NCs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较好的抑制能力。进一步探索Z-Au Ag NCs的抗菌机制。发现Z-Au Ag NCs能够结合于细菌表面,破坏Diagnóstico microbiológico细菌的结构完整性,从而起到了抗菌的作用。2、在第三章,发展了基于Z-Au Ag NCs的可见光驱动的金属纳米抗菌剂。研究发现,Z-Au Ag NCs具有可见光驱动的模拟氧化酶活性。在可见光照射下,Z-Au Ag NCs能够催化溶解氧转换为·O_2~-、~1O_2,从而进一步提高了Z-Au Ag NCs的抗菌活性。体外抗菌表明,经可见光照15 min,Z-Au Ag NCs能够显著破坏细菌结构,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在小鼠背部建立了动物创伤感染模型,探索使用Z-Au Ag NCs治疗急性感染创面的可行性。结果表明,Z-Au Ag NCs在光照条件下能够明显抑制伤口细菌生长,促进感染伤口愈合,降低体内促炎细胞因子,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玉米醇溶蛋白的易成膜特性,制备了具有抗菌活性的薄膜材料,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