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i指数评估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联合紫杉类药物化疗后心脏毒性的研究

背景:目前,乳腺癌已成为我国女性最好发的恶性肿瘤,其亚型可根据雌激素受体(eMedically-assisted reproductionstrogen receptor,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erfactor receptor 2,HER-2)、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多少的不同而分型,其中一种特殊的分型为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1]),具有早期难以检出、恶性度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并且在治疗方法上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也不同。TNBC对内分泌及靶向治疗敏感性极低。在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指出,化疗为TNBC治疗的基础,在众多化疗方案中,紫杉类与蒽环类药物联合应用仍是DS-3201生产商目前最推荐的方案~([2])。蒽环类药物对实体及治疗造血系统肿瘤效果明显~([3]),但其具有很多副作用,最为严重的是心脏毒性,患者可因心脏毒性而对治疗产生影响,进而延长患者治疗周期,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若能在化疗早期及时识别并干预,进行个体化治疗,使化疗效益最大化。目前,临床医生主要从心功能、心脏节律、心包炎三个方面评定心脏毒性程度,通过c Tn I、心肌酶谱、脑钠肽等有效明确心脏毒性情况,临床医师在评估心功能时常用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但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只有当心肌受损严重时,LVEF才会出现异常改变。Tei指数,又名心肌做功指数(myocardial performance index,MP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观测指标,用来评估心脏整体功能。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TNBC患者应用蒽环类联合紫杉类药物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的超声参数、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来综合分析评价蒽环类药物联合紫杉类药物所致心脏功能方面的改变,探索新的监测心脏毒性的敏感指标,减少该类药物对心脏的损伤,提高TNBC患者的生存率。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1月确诊为TNBC患者60例,均为女性,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0.1±5.2),全部完成八个疗程化疗。排除标准:(1)未接受过化疗及放疗(2)无其他恶性肿瘤(3)无蒽环类及紫杉类药物过敏史(4)无器官移植史及心脏基础疾病史;(5)无其他心脏毒性药物使用史。记录化疗前及化疗(2、4、6、8周期)后的血清学数据(血清超敏肌钙蛋白I high-Sesitivity troponin I,hs-CTn I、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 CK-MB、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心电图(QT间期、ST段、QRS波形态及电压、心BMS-354825采购律、心率)及超声心动图(LVEF、LVFS、E/A、Tei指数)的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应用SPSS23.0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不同时点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化疗周期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60例TNBC患者在经过8个化疗周期后,与化疗前相比,各时点乳腺癌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心率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电图2.1患者化疗前与化疗后心电图结果的分析60例TNBC患者在应用蒽环类联合紫杉类药物化疗后,10例患者存在心电图异常,异常构成比为16.67%(P<0.05)。2.2不同化疗周期心电图异常的比较化疗前、化疗第2、4、6、8疗程结束后心电图异常构成比分别为0%、1.67%、1.67%、5.00%、8.33%,各节点与化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超声心动图所有患者在使用蒽环类联合紫杉类化疗药物后,较化疗前T0时点相比,化疗后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LVEF、LVFS、E/A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i指数在化疗后较化疗前T0时点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与化疗前T0时点比较,化疗时点为T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化疗时点为T2、T3、T4时Tei指数增高,分别与化疗前T0时点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化指标60例TNBC患者在应用蒽环类联合紫杉类化疗药后,与化疗前相比,CK、CK-MB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化疗后hs-CTn I、BN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在化疗第2、4、6疗程结束后hs-CTn I、BNP水平较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化疗第8疗程结束后hs-CTn I、BNP水平较化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Tei指数BNP相关性分析Tei指数与BNP水平呈正相关(r=0.893,P=0.04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蒽环类药物与紫杉类药物对TNBC患者具有心脏毒性,且心脏毒性随着化疗疗程的进展而增加。2、心肌酶、LVEF、LVFS、E/A等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法早期监测TNBC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过程中的心肌损伤,一旦出现异常,表明心肌损伤已达到严重阶段。3、TNBC患者化疗过程中,早期评估蒽环类联合紫杉类药物对心脏毒性的敏感指标有Tei指数、hs-CTn I及BNP,其中Tei指数对心肌损伤的评估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