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导管腺癌类器官模型的建立及个体化药物敏感性研究

目的:探索胰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者来源的类器官(Patient-derived tumor organoid,PDO)模型的构建方法,观察类器官的生长情况,评估类器官的组织形态学及遗传稳定性。进一步利用类器官模型对胰导管腺癌进行个体化药物敏感性实验,为药物筛选提供一种良好的临床前模型。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胰导管腺癌新鲜组织,去除脂肪、肌肉及坏死区域,用消化酶消化后获取肿瘤细胞,包埋于稀释好的biobased composite基质胶中形成3D培养,建立类器官模型。类器官生长10天左右进行传代扩增,随后收集样品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其遗传稳定性;将扩增后的类器官收集制成石蜡切片,对其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selleck抑制剂判断其与亲本肿瘤组织病理形态的一致性。同时在类器官传代培养2天后,使用4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选择吉西他滨、顺铂、伊立替康、5-氟尿嘧啶进行单药治疗,吉西他滨和顺铂以及吉西他滨和5-氟尿嘧啶两组进行联合治疗,并根据说明书进行药物溶解,分析不同类器官的药物敏感性,为临床上不同的胰导管腺癌患者制定个体化疗方案提供参考。结果:成功建立了类器官AG-221模型,HE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亲本组织具有一致性,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该模型保留了亲本组织中大部分基因,变异性小,遗传稳定性高;利用胰导管腺癌类器官模型开展药物筛选研究,不同患者来源的胰导管腺癌类器官模型对相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敏感性,两例不同的胰导管腺癌类器官模型分别对吉西他滨和顺铂更为敏感,且对吉西他滨与顺铂联合治疗更加敏感。结论:类器官模型保留了亲本组织中的组织形态、病理学特征、基因组稳定性和肿瘤异质性。不同的胰导管腺癌标本所建立的类器官模型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在单药治疗中一例类器官对吉西他滨更敏感,另一例对顺铂更为敏感,且对这两例进行吉西他滨与顺铂联合治疗比单药治疗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