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WD),也被称为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由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异常沉积而引起相应器官损害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年龄跨度大,起病急缓不一,病情持续进展,可导致进行性致残、致死。目前WD诊断评分主要包括血清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K-F环、肝铜染色以及基因突变的检测等。但铜蓝蛋白水平、24小时尿铜、肝铜染色及基因检测无典型改变时,使诊断更加困难,容易漏诊和误诊。因此,发掘对该病诊断更为灵敏特异的标志物尤为重要。WD的早期病理改变表现为脂肪变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似,但其具体脂质改变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此外,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直接相互关联,因为蛋白质水平会影响细胞系统的代谢谱,代谢物浓度可能会影响蛋白质表达。单个组学的研究往往只能体现一个层面上疾病的变化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结合蛋白质组学和脂质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探索WD发病机制,寻找潜在特异生物标志物,对WD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基于质谱的脂质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工具,探究差异代谢物与差异蛋白之间潜在联系,探索疾病发病机制,寻找WD的潜在标志物,为该病提供诊断依据。方法:(1)在本研究工作中,我们选择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或门诊确诊的18名WD病人和75名健康人作为对象,并将其分为两组:一组称为病例(P)组,另一组为对照(C)组。我们收集了这两组病人的清晨空腹血液样本,并对其进行了预处理。最后,使用基于质谱的脂质代谢组学技术和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别获得了P/C差异代谢物和差异表达蛋白。(2)对筛选的得到的差异代谢物和蛋白进行KEGG和Wiki通路数据库的富集分析。(3)基于KEGG reaction数据库构建蛋白与代谢小分子调控网络,然后从网络中提取出差异蛋白和差异代谢物相关的调控网络。(4)构建蛋白与代谢物之间的定量相关性分析,评估蛋白与代谢物之间的调控关系。最后对筛选得到的潜在调控关系的蛋白和代谢进行富集分析。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代谢物共31个,selleck产品其中15个代谢物上调,主要属于甘油三酯、二酰甘油酯,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鞘糖脂,少部分属于植物鞘氨醇和鞘氨醇;16个下调代谢物,主要属于溶血磷脂酰胆碱、二酰甘油酯,少部分属于神经酰胺、鞘糖脂、胆固NSC 119875细胞培养醇酯和鞘磷脂。2、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有246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19个蛋白上调;127个蛋白下调。3、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表达蛋白和差异代谢物间具有潜在调控关系,主要受影响的脂代谢通路有鞘脂代谢通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和胆固醇代谢通路。4、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在肝豆状核变性bacteriophage genetics中显著下调,磷脂酰胆碱在肝豆状核变性中显著上调。结论:1、通过脂质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肝豆状变性患者的脂代谢通路有显著改变。2、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磷脂酰胆碱与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