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兔角膜板层切除术后角膜组织的促修复作用和角膜基质的抗纤维化作pre-formed fibrils用,并比较兔角膜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检测角膜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探讨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兔角膜损伤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初步探索美洲大蠊提取液对角膜创伤修复的双向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健康的6月龄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48只,雄性,体重约2.2-2.4kg,48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右眼以角膜板层切除制作角膜基质损伤模型。基质损伤模型制作成功后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6只。角膜板层切除术后,A组予以生理盐水滴眼液,B组予以典必殊滴眼液,C组予以美洲大蠊提取液,滴药频次均为每天4次,连续用药28天。在术后第3、7、14、28天,A、B、C三组通过裂隙灯观察兔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和角膜混浊情况,并于术后相同时间点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白兔并处死,取下右眼角膜。通过观察角膜组织的HE染色结果分析各组角膜组织的病理学差异,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角膜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1.术后3天,B组的上皮缺损面积最大,三组的角膜上皮损伤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C组与B组的上皮损伤面积存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7天,B组的上皮缺损面积仍最大,三组的角膜上皮损伤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C组与B组间上皮损伤面积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A组和B、C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1,P=1.000)。术后14天,B组的上皮缺损面积仍大于A、C两组,但三组的角膜上皮损伤面积差异无统计学selleck NMR意义(P=0.363)。术后28天,A组的上皮缺损面积大于B、C两组,但三组的角膜上皮损伤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2.术后3天,B组的角膜混浊度最浅,A、B、C三组的角膜混浊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A、C两组与B组的角膜混浊存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3),但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7天,B组的角膜混浊度仍最浅,A、B、C三组的角膜混浊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但A、B、C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P=0.176,P=1.000)。术后14天,B组的角膜混浊度仍低于A、C两组,但三组的角膜混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术后28天,A、C两组的角膜混浊度仍高于B组,但三组的角膜混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7)。3.通过对比A、B、C三组兔角膜组织的HE染色图片,结果显示,在角膜基质损伤后第3天、7天及第14天,生理盐水组及美洲大蠊提取液组角膜组织中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典必殊组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三组角膜上皮自术后逐渐开始修复,典必殊组修复速率最慢,基质中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组织中均可见活化的成纤维细胞;术后第28天,A、B、C三组兔角膜组织均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三组角膜上皮均愈合完全,胶原纤维被结缔组织所取代。4.术后3Barasertib作用天,B组角膜TGF-β1的阳性表达量最高,C组TGF-β1的阳性表达量略高于A组,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术后7天,A组角膜TGF-β1的阳性表达量明显高于B、C两组,C组TGF-β1的阳性表达量高于B组,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术后14天,C组角膜TGF-β1的阳性表达量明显高于A、B两组,B组TGF-β1的阳性表达量略高于A组,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术后28天,A组角膜TGF-β1的阳性表达量明显低于B、C两组,C组TGF-β1的阳性表达量略高于B组,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组内比较发现,术后A、C两组早期兔角膜组织TGF-β1的表达逐渐增加,而后期则呈现下降趋势;B组角膜组织TGF-β1的表达则一直表现为上升趋势,但A、B、C三组4个观察时间点角膜组织TGF-β1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99,P=0.329,P=0.607)。结论:1.美洲大蠊提取液可促进兔角膜板层切除术后角膜组织的修复。2.美洲大蠊提取液可一定程度上抑制兔角膜板层切除术诱导的角膜纤维化反应,从而改善角膜混浊程度。3.美洲大蠊提取液促进角膜组织修复同时抑制纤维化反应的双向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早期促进TGF-β1的表达,而后期抑制TGF-β1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