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广泛生存于地球各地,是地球上数量最大且种类最多的动物,因此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也种类繁多。昆虫共生菌受到共生昆虫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的影响,导致其产生的次级代谢产MRTX849细胞培养物结构新颖,活性较好,部分产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抗菌、抗疟疾等活性,是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多产者,在药物开发方面具有庞大的研究潜力。为挖掘潜在的先导化合物而研究昆虫共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日本弓背蚁共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稀释法共分离出日本弓背蚁共生菌100株,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大多数菌株为链霉菌属,进一步对所有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的药理活性筛选,筛选结果表明菌株CJ0806的次级代谢产物对抑制乳腺癌细胞具有较好活性,故选择链霉菌株CJ0806为实验菌株。对链霉菌CJ0806进行基因组测序,使用antiSMASH软件进行分析,发现共有39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包括Ⅰ类聚酮类、Ⅱ类聚酮类、倍半萜类等基因簇。对链霉菌CJ0806菌株进行大量发酵,采用常规cryptococcal infection的柱层析(CC)、C18反向硅胶柱层析(ODS)、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方法,结合生物活性追踪方法,进行菌株CJ0806的次级代谢产物单体化合物的分离,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质selleck激酶抑制剂谱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比对,最终鉴定这7个化合物全部为Ⅱ类聚酮类化合物。并对菌株CJ0806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LC-MS/MS测谱,利用MZmine 2软件对质谱数据进行相关处理,上传至GNPS网络平台构建分子网络,与分子网络库已有化合物进行匹配,结果发现此菌株存在其他蒽环类化合物,并且有合成新化合物的潜力,还有继续分离的必要性。最后采用MTT法筛选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aclacinomycin A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MDA-MB-453有着较强的细胞毒性,其IC50为0.23-0.37 μM。为了深究aclacinomycin A对人乳腺肿瘤细胞的抑制侵袭功能,进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aclacinomycin A可以抑制人乳腺肿瘤细胞的迁徙和侵袭,具备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