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耐药菌的污染是目前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之一。研究细菌尤其是耐药菌的抑菌机理,挖掘有效的抑菌靶点,对于高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防控细菌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电子传递链是细菌的固有属性,而核黄素在大肠杆菌中作为一种内源性电子穿梭体,在其生Ferrostatin-1价格长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本文采用电化学手段表征了在不同环境下大肠杆菌核黄素代谢的变化,结合转录组学测序技术,从基因表达调控的层面探究核黄素代谢相关途径的关键调控基因,拟为探寻新型抑制靶标和机理提供思路。具体结果如下:(1)探究了氧气、渗透压、pH及温度对大肠杆菌核黄素代谢的影响,dryness and biodiversity通过计算单位密度菌体的核黄素代谢量来表征菌株的核黄素代谢活性。主要结果如下:有氧CCRG 81045细胞培养条件下核黄素代谢量较大,生长代谢较旺盛;核黄素代谢对于渗透压的胁迫可能没有响应调控机制;在pH=3、11和55℃这类极端条件下菌株无法维持正常活性,整体代谢水平低;在pH=9和45℃条件下,核黄素分泌高于正常水平,表明细菌在这些条件下可能通过增强核黄素的代谢调节电子传递活性以达到胁迫条件下的应激调控作用。(2)通过转录组筛选调控核黄素代谢的关键基因。采用转录测序技术分析了大肠杆菌在45℃和pH=9处理下的基因表达情况,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45℃下ribA、ribD、ribE、rpiA显著上调,pH=9下sdhA、sdhC、sdhD显著性上调,这些基因编码的产物关系到辅因子辅酶的结合、生物碳骨架合成、能量代谢等关键生命过程。这些基因在应对相应的环境胁迫时可能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具有成为抑菌靶点的潜力。(3)通过Red重组法构建了核黄素代谢缺陷型的菌株,缺陷株需要外源补充核黄素才能生长,且当培养基中核黄素的浓度小于250 μM时会影响缺陷株进入指数期的时间,核黄素浓度越低大肠杆菌进入指数期越慢。表明核黄素在大肠杆菌的生长中作为一种生长因子存在,核黄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ribA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抑菌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