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间皮瘤治疗模式及预测标志物的探索

背景: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pleuralmesothelioma,MPM)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罕见恶性肿瘤,缺乏有效的全身治疗方案,预后较差。近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初现疗效,但缺乏相应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是调节性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是对恶性肿瘤产生适应性免疫的主要启动者,诱发ICD可使MPM对ICIs治疗敏感。ICD的肿瘤细胞对适应性免疫反应激活主要取决于特定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s)的释放及其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receptors,PRRs)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DAMPs相关的分子分型,用于预测不同亚型的MPM患者的预后及对免疫治疗的疗效。方法:从8个公共数据集收集397例患者(263例有临床数据,57.2%为男性,60岁以上患者占73.0%)的RNA-seq作为训练集,利用K-means聚类分析识别基于DAMPs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的MPM患者亚群;随后从TCGAselleck和GEO数据库中获取鼠类或人类的基因表达情况及免疫治疗疗效资料并建立三个验证集;进一步对MPM各亚型的免疫微环境状态、基因突变、生存预后和接受免疫治疗brain pathologies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397名MPM患者的训练队列中,根据DAMPs基因的表达,230名患者分类在亚型Ⅰ中(炎性DAMPs亚型),167名患者归入亚型Ⅱ中(细胞核相关DAMPs亚型)。两种亚型之间DAMPs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前者以促炎信号富集为特征,后者以免疫抑制通路的上调为特征。在验证集中,该分子分型模型得到有效验证,并进一步发现细胞核相关DAMPs亚型的拷贝数缺失频率相较炎性DAMPs亚型显著增高。MPM炎性DAMPs亚型预后较好,并且对ICIs的反应更好,表明基于DAMPsRaf抑制剂的分子分型方法可有效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基于DAMPs及PRRs表达状态的MPM分子分型模型,该模型可有效预测MPM患者的预后以及对ICIs的疗效,有助于开发对间皮瘤可能有效的免疫调节剂,为恶性间皮瘤的精准诊治提供了依据。背景:目前恶性间皮瘤二线及以上治疗方案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疗效不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VEGFR-TKIs)在多种肿瘤中已被推荐为标准的治疗方案,但在恶性间皮瘤中的报道甚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VEGFR-TKIs治疗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连续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7年4月1日至2023年3月16日接受VEGFR-TKIs治疗的恶性间皮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R软件及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对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受限平均生存时间分析,探索非等比例风险的因素在不同时间段内对生存影响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一线以贝伐珠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PFS对后线VEGFR-TKIs治疗方案PFS的影响。P<0.05判定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恶性间皮瘤患者48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95%CI:18.5-56.3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中位PFS达到4.8个月(2.9-8.8个月,平均9.5个月),中位OS(从治疗起始日期计算)达17.9个月(95%CI:13.5个月-NE,平均29.0个月),从确诊日期计算的中位总生存期为33.0个月(95%CI:25.9个月-NE,平均60.6个月)。可供评估最佳疗效的39名患者中,6名(15.3%)表现为部分缓解(PR),20名(51.3%)维持疾病稳定(SD),13名(33.3%)表现为疾病进展(PD),没有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肝转移增加死亡风险,原发部位于腹膜、TKIs药物选择阿帕替尼是无进展生存的保护因素。VEGFR-TKIs治疗患者的PFS与既往接受贝伐珠单抗的PFS无显著相关性。2名患者因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停止治疗。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恶性间皮瘤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肝转移是OS的影响因素,原发部位及TKIs药物种类是PFS的影响因素。恶性间皮瘤的治疗全程中接受过VEGFR-TKIs治疗可能使患者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