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稀土氯化镧对卵巢癌细胞(人COC1细胞系、人Liproxstatin-1 IC50卵巢癌SKOV3细胞系)及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COC1/DDP细胞系、SKOV3/DDP细胞系)的作用以及蛋白表达的机制。方法:1、选择人卵巢癌(COC1)细胞株、人卵巢癌耐顺铂细胞株(COC1/DDP)、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作为实验细胞株,并通过将SKOV3培养于含有DDP的培养液中并逐步增加DDP的浓度使其产生耐药性,获得SKOV3/DDP耐药细胞株。2、采用0、0.5、1.0、1.5、2.0、2.5、3.0、3.5、4.0、4.5、5.0μmol/L浓度的氯化镧分别进行COC1细胞系及COC1/DDP细胞系的常规培养及添加半数已知浓度顺铂的联合培养,于48h后,利用MTT法进行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的检测。3、按照加入氯化镧浓度不同将COC1和COC1/DDP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细胞悬液+培养基)、低剂量组(0.5μmol/L氯化镧)、中剂量组(2μmol/L氯化镧)和高剂量组(5μmol/L氯化镧),加入氯化镧培养48h后,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氯化镧处理后COC1和COC1/DDP细胞形态变化。4、依据细胞处理方法,将COC1和COC1/DDP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COC1或COC1/DDP)、顺铂组(COC1或COC1/DDP+DDP)、氯化镧组(COC1或COC1/DDP+氯化镧)和顺铂+氯化镧组(COC1或COC1/DDP+DDP+氯化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以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处理方式下COC1/DDP细胞中ERCC1、Ki67、CDK6和c-Cbl蛋白的相对表达量。5、采用DDP浓度逐渐增加的方法诱导卵巢癌DDP耐药细胞株(SKOV3/DDP),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6、向SKOV3和SKOV3/DDP细胞加入浓度分别为1、2、4、6、8、10、20、30μg/m L的DDP,培养24小时后,采用CCK8分析DDP对SKOV3和SKOV3/DDP细胞的生长抑制率(Cell growth inhibition rate,GIR)和耐药指数(RI)。7、向SKOV3/DDP细胞中分别加入浓度为5、10、20、40、60、80、160、320μg/m L的氯化镧,培养36、48小时后采用CCK方法分析不同浓度不同时间药物对细胞生长抑制率。8、依据细胞处理方式不同将SKOV3和SKOV3/DDP细胞分为对照组(SKOV3或SKOV3/DDP)、氯化镧组(SKOV3或SKOV3/DDP+10μg/m L氯化镧)、DDP组(SKOV3或SKOV3/DDP+5μg/m L DDP)和氯化镧+DDP组(SKOV3或SKOV3/DDP+5μg/m L DDP+10μg/m L氯化镧)。将细胞处理后置于培养箱中培养7d计算不同实验组细胞克隆数。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SKOV3和SKOV3/DDP细胞的凋亡率,以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处理方式下SKOV3/DDP细胞中ERCC1、Ki67、CDK6、c-Cbl和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顺铂处理后COC1及COC1/DDP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COC1细胞株的IC50为2.11μg/m L,COC1/DDP细胞株的IC50为22.86μg/m L,耐药指数为10.53倍。2、MTT检测细胞增殖率的结果显示:氯化镧对COC1细胞及COC1/DDP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浓度依赖特征。氯化镧以1.5μmol/L为节点,低于该浓度则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降低;超过该浓度则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增强,并呈现浓度依赖特征。取1.5μmol/L浓度的氯化镧进行卵巢癌细胞的处理,可获得最优的细胞增敏效果。3、对照组和低剂量组的COC1和COC1/DDP细胞形态正常,核膜完整,细胞器和细胞核结构清晰,胞内无空泡,两组间细胞形态的差异不显著(P>0.05)。中剂量组的COC1和COC1/DDP细胞株均出现微量皱缩,胞质内有少量空泡。高剂量组的COC1和COC1/DDP细胞株染色质固缩后凝结成团块,分布无规律,边界不清,形成新月状或环状小体在核膜周边聚集,而后细胞浆浓缩,内质网变疏松并与胞膜融合,形成空泡;细胞核裂解为碎块,产生凋亡小体,细胞凋亡较多。4、对照组、顺铂组、氯化镧组、顺铂+氯化镧组的COC1细胞及COC1/DDP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52±0.92%及4.60±1.11%、25.40±4.38%及18.24±2.81%、7.22±2.55%及5.59±1.73%、27.54±4.03%及29.12±5.38%.与对照组相比,顺铂组、顺铂+氯化镧组COC1/DDP细胞中ERCC1、Ki67、CDK6和c-Cb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顺铂组相比,顺铂+氯化镧组COC1/DDP细胞中ERCC1、Ki67、CDK6和c-Cb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5、SKOV3细胞株呈鹅卵石样,形态规则,DDP诱导后的SKOV3/DDP细胞株呈长形梭形,相对扁平。6、采用相同浓度DDP处理SKOV3和SKOV3/DDP细胞株,DDP对SKOV3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SKOV3/DD(P<0.05)。DDP对SKOV3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54μg/m L,对SKOV3/DDP细胞的IC50为11.12μg/m L,SKOV3/DDP对DDP的耐药指数(RI)为2.45。7、当氯化镧浓度低于40μg/m L时,氯化镧对SKOV3/DDP细胞株作用36h和48h时的细胞生长抑制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氯化镧浓度≥40μg/m L时,相同浓度氯化镧对SKOV3/DDP细胞株作用48h时的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36h(P<0.05)。8、与对照组相比,氯化镧组、DDP组和氯化镧+DDP组的细胞克隆形成率均明显下降。氯化镧组的细胞克隆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DP组的细胞克隆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Short-term bioassays0.01);氯化镧+DDP组的细胞克隆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氯化镧+DDP组的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DDP组(P<0.01)。9、与对照组相比,氯化镧组、DDP组和氯化镧+DDP组的SKOV3/DDP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氯化镧组的SKOV3/DDP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DDP组和DDP+氯化镧组的SKOV3/DDP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且DDP+氯化镧组的SKOV3/DDP细胞凋亡率高于DDP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DDP组和氯化镧+DDP组中的ERCC1、Ki67、CDK6和c-Cbl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DDP组和氯化镧+DDP组中的ERCC1、Ki67、CDK6和c-Cbl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氯化镧组(P<0.05);氯化镧+DDP组中的ERCC1、Ki67、CDK6和c-Cbl蛋白BYL719核磁表达量低于DDP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氯化镧组、DDP组和氯化镧+DDP组中的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DDP组和氯化镧+DDP组中的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氯化镧组(P<0.05);氯化镧+DDP组中的Caspase-3蛋白表达量高于DDP组(P<0.05)。结论:1、低浓度氯化镧对卵巢癌COC1、COC1/DDP、SKOV3和SKOV3/DDP细胞生长均无显著抑制作用;2、氯化镧与顺铂共培养时可显著增强顺铂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并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作用;3、氯化镧可显著下调SKOV3/DDP细胞中ERCC1蛋白表达,使得ERCC1基因的DNA修复功能受到阻碍,从而导致SKOV3/DDP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活化增加,加快细胞凋亡。4、氯化镧提高卵巢癌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潜在机制可能与ERCC1、Ki67、CDK6及c-Cbl蛋白表达下调以及Caspase-3上调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为氯化镧作为抗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参与氯化镧和顺铂协同作用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