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回顾性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骨髓瘤常见的高危预后因素(肌酐升高、髓外病变、ISSⅢ期、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统计获得的与MM高危预后因素相关性较强的证型因素结果,应用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及方法进一步探讨血液病科治疗MM肾精亏虚、邪毒痹阻经络基本病机的补肾活血通络方治疗MM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回顾性分析血液科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21例患者,对纳入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2.分析MM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特点以及常见的高危预后因素(肌酐、髓外病变、ISS分期Ⅲ期、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3.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中草药分子机理分析的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获取补off-label medications肾活血通络方所含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TTD数据selleckchem MLN4924库、GeneCards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获取MM疾病靶点;借助Cytoscape3.7.2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通过Venny2.1.0平台对中药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并绘制韦恩图;将得到的常见基因靶点应用STRING11.0平台建立蛋白互作(PPI)网路;使用CytoNCA对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筛选补肾活血通络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核心靶点;利用R语言将核心靶点进行潜在基因本体生物学过程(GO)的通路富集分析并用GOplot软件包对富集结果进行可视化,使用metascape网站对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利用微生信在线网络平台对KEGG富集通路进行可视化,解析补肾活血通络方治疗MM涉及的潜在通路及生物学进程。结果:1.MM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基本特征:121例初诊的MM患者中,气血亏虚证28人(23.1%);肝肾阴虚证11人(9.1%);脾肾阳虚证30人(24.8%);痰瘀痹阻证52人(43.0%);男性64人(52.9%),女性57人(47.1%);人群年龄分布以60岁以上人群最多,为92人(76.03%),发病中位年龄67岁。2.经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肌酐水平与中医证型分布有相关性(H=45.510,P<0.001),脾肾阳虚证患者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证型患者(P<0.001)。3.经Fisher精确检验,髓外病变与中医证型无相关性(χ2=5.866,P>0.05)。4.经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ISS分期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H=18.460,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肝肾阴虚证与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痰瘀痹阻证与脾肾阳虚证间ISS分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SS Ⅲ期患者中脾肾阳虚证占比最高,显著高于肝肾阴虚证和痰瘀痹阻证患者。经Frequencies统计,ISS Ⅲ期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是,脾肾阳虚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分别占39.3%、30.3%、28.6%、1.8%。5.经Fisher精确检验,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中医证型无相关性(χ2TGF-beta/Smad抑制剂=5.273,P>0.05)。经Frequencies统计,lq扩增发生最多的证型是痰瘀痹阻证,其次是脾肾阳虚证,分别占34.8%、30.4%;IgH易位发生最多的证型是痰瘀痹阻证,其次是脾肾阳虚证,分别占38.9%、27.8%;del(17p)/TP53突变发生最多的证型是痰瘀痹阻和气血亏虚证,各占33.3%;“双打击”发生最多的证型是气血亏虚证,其次是痰瘀痹阻证和脾肾阳虚证,分别占33.3%、29.6%、29.6%;“三打击”发生率最高的证型是痰瘀痹阻证,占50%。6.经Frequencies统计,同时具备4项高危因素的患者,只有1例,其证型为脾肾阳虚证;同时具备3项高危因素的患者,其证型分布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脾肾阳虚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分别占比46.1%、30.7%、23.2%、0%;同时具备2项高危因素的患者,其证型分布频次由高至低依次:脾肾阳虚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分别占比42.9%、35.7%、17.9%、3.5%。综上,具备高危因素最多的证型是脾肾阳虚证,该证型在同时发生4项、3项和2项高危因素的MM患者中分布最多;其次是痰瘀痹阻证,该证型在同时发生4项和3项高危因素MM患者中的分布仅次于脾肾阳虚证。7.网络药理学研究方面,获取补肾活血通络方活性成分342种,共获得315个靶点。MM共获得3341个靶点;获取306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根据CytoNCA插件计算出的DC、BC、EC、CC值的数据,筛选出42个核心靶点,涉及 TP53、VEGFA、AKTl、PIK3CA、HSP90AA1、IL1B 等,KEGG 通路分析显示补肾活性通络方主要通过参与PI3K-Akt、JAK-STAT、TGF-β、IL-17等多条信号通路治疗MM。结论:该研究表明MM预后高危因素中肌酐、ISS分期与中医证型间存在相关性,髓外病变、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中医证型间不存在相关性。同时具备MM预后高危因素最多的中医证型是脾肾阳虚证,其次是痰瘀痹阻证。通过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发现治疗MM的补肾活血通络方通过调控TP53、VEGFA、AKT1、PIK3CA、HSP90AA1、IL1B 等靶点,作用于 PI3K-Akt、JAK-STAT、TGF-β、IL-17 等多条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免疫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调节介导炎症反应。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了补肾活血通络方的潜在靶点与关键通路,但因时间限制等因素未对患者进行临床实验验证和靶点、通路的验证,以期下一步开展对补肾活血通络方的临床RCT研究,对MM患者进行临床验证、疗效评估,以及研究补肾活血通络方治疗MM患者前后的相关关键靶点、通路和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深入的研究补肾活血通络方治疗MM的作用机制,提高疾病疗效,延长MM患者生存,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