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渐进式疾病,最初表现形式常为短暂、阵发性发作、能自行终止,随后常发展为更为频繁的发作,最终导致持久的、不能自行终止的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房颤疾病进展与心血管共病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房颤疾病进展降低了药物治疗和节律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常见的房颤进展风险因素是年龄、高血压、肥胖、心衰和糖尿病,高凝状态可能参与增加卒中和房颤进展的风险。适当的风险因CP-456773体内素治疗可以改善窦性心律的维持、心血管结局和逆转房颤进展。因此,对房颤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管理或者于早期提高检测房颤的灵敏度,以助于临床医生尽早制订药物或者消融复律以及抗凝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多项研究证实代谢异常和炎症反应参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增加详细的多模式表型有可能有助于增加biological feedback control对房颤进展的了解,有助于个性化医疗。第一部分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术后1年内新发心房高频事件的相关性目的:探究预测心脏植入型电子设备(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s)检出的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rate episodes,AHREs)的危险因素。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40例植入CIED的患者。2.根据术后随访观察其是否存在AHREs(AHREs定义为心房率≥175次/min,持续>5min,并由经验丰富的起搏电生理医师在临床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复查),采集植入CIEDs的患者术前禁食12h的血液标本进行生化、血脂和全血细胞计数检测。出院后定期随访,记录每位患者的随访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40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中位年龄70岁,男性比例44.29%,其中27例患者在1年内发生AHREs,AHREs发生率为19.29%。2.计算所有AHREs患者的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Microcytic to hypochromic,M/H)比值,并与无AHREs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发生AHREs的患者其M/H值显著升高。3.在整个随访期间,共有44例患者发生AHREs;经多因素分析校正后,仅M/H比值≥4.5比<4.5有统计学意义,校正风险比为4.313(1.675~11.105)。结论:M/H比值可能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CIED患者AHREs的预测指标。第二部分犬房颤模型的构建及对心房重塑、炎症水平和心房肌代谢的影响目的:建立比格犬房颤模型,探讨在心房颤动发生发展中炎症反应与心肌代谢对心房纤维化和心房重构的影响,为房颤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2只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2组:房颤组(6只)与Sham组(6只),房颤组采用起搏器超速起搏右心房的方法制备犬心房颤动模型,在同样条件下饲养所有比格犬8周。2.分别于起搏前、2、4、6与8周取静脉血检测炎症因子水平。3.于起搏前及起搏后4周及8周进行检查评价左房结构。4.于8周后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组织学探究两组心房颤动发生发展中炎症反应与心肌代谢对心房纤维化和心房重构的影响。结果:1.房颤组左房重构发生,相对于Sham组,其左心房直径和上下径、房颤维持时间、房颤诱发率均明显升高。2.相对于Sham组,房颤组的HE染色、Masson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房颤组心房心肌结构排列混乱,心肌肌束间纤维组织增生,组织间形成纤维条索,肌纤维断裂,线粒体排列紊乱、肿胀、嵴结构消失。3.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的方法检测:起搏前及起搏后2、4、6和8周对两组静脉的血清中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IL-1β和IL-6水平检测,结果示房颤组炎症因子水平较术前增加。4.检测8周后心房组织中C反应蛋白、肿瘤LY2157299生产商坏死因子-α及IL-1β和IL-6,结果示其表达水平上调,房颤组心房组织炎症信号通路-NF-κB相关蛋白升高。5.房颤组心房组织无氧糖酵解相关蛋白表达增加,其左心房组织和冠状窦血液中乳酸含量增加;用蛋白乳酸化泛抗体对总蛋白检测,房颤组心房肌多个条带蛋白乳酸化修饰水平升高。结论:犬房颤过程中心房纤维化和心房重塑加重,炎症反应和心房肌代谢异常参与房颤的心房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