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探讨青龙摆尾针法不同针刺间隔时间对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万宁市人民医院针灸科收治的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患者。两组均采用青龙摆尾针法,对照组采取每周行针3次,观察组每周行针6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上肢关节活动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神经功能NIHSS评分、VA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手臂肿胀评分与NO、ET-1、CGRP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屈、伸、外展、内旋、内收和外旋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屈、伸获悉更多、外展、内旋、内收和外旋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躯体、角色、情绪和社会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角色、情绪和社会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NIHSS、VAS评分比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2.60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38/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55%(32/46)。两组患者治疗前手部肿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手部肿胀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活动受限、肩关节疼痛和肢体瘫痪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活动受限、肩关节疼痛和肢体瘫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O、ET-1与CG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O、CGR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但ET-1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1%(3/46),略低于对照组的8.68%(4/46),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龙摆尾针法不同针刺间隔时间能有效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缓解患者手臂肿胀、神经功能损害GNE-140说明书和疼痛并提高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