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甲瘤散外敷治疗Graves病(Graves’disease,GD)的临床效果,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甲瘤散治疗GD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预测甲瘤散治疗GD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为PF-07321332研究购买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PCI-32765 molecular weight10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G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饮食生活指导,对照组口服甲巯咪唑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甲瘤散外敷,两组疗程均为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分别记录并评价两组患者甲状腺横径、前后径、中医症候积分、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s antibodies,TR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indirect competitive immunoassay体(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等疗效指标和血常规、肝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所得数据使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作图借助Granphad Prism 9.3.0软件。网络药理学:运用TCMSP数据库获取甲瘤散组成药物的活性成分,采用Pubchem、Swiss靶点预测数据库查询作用靶点及其对应的基因名称。通过检索Gene Cards、OMMI、TTD、CTD、Pharm GKB及Drug Bank等数据库获取GD疾病靶点信息。利用Draw Venn Diagram得到甲瘤散活性成分治疗GD的潜在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甲瘤散治疗GD的“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得到甲瘤散治疗GD潜在作用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后导入Cytoscape 3.6.1,进一步构建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微生信平台进行可视化。结果:临床研究:(1)总计纳入66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病情轻重等资料一致,基线具有可比性(P>0.05)。(2)经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疾病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候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经治疗后,两组甲状腺右侧叶横径、右侧叶前后径、左侧叶横径、左侧叶前后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肿、突眼、烦躁、多汗、恶热、少寐多梦等中医单项症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经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TSH、FT3、FT4、TRAb、TPOAb、TGA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白细胞、肝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甲瘤散治疗GD预测共得到齐墩果酸、赤藓二醇、积雪草酸等82个活性成分;涉及CD81、PTPN1、HSD11B1等784个潜在靶点;ZP3、AZGP1、SLC39A4等2150个GD相关疾病靶点;AKT1、GAPDH、TNF等326个甲瘤散与GD交集靶点;涉及癌症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等244条信号通路。结论:临床研究发现甲瘤散外敷联合口服甲巯咪唑片能够提高GD临床疗效,改善甲状腺肿,改善GD患者的中医症候,升高TSH,降低FT4、FT3、TRAb、TPOAb、TGAb水平,其疗效均优于单用甲巯咪唑片,且未增加白细胞减少、肝损害等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网络药理学初步揭示甲瘤散外敷可能通过槲皮素、β-谷甾醇、山奈酚等多种活性成分,作用于AKT1、GAPDH、TNF等多个靶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不同信号转导过程,可能涉及抗炎、抗氧化、抑制血管新生、免疫调节、促进细胞凋亡等不同进程,进而发挥治疗GD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