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例儿童烧伤患者病原菌分布调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烧伤后创面分泌物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方Ceralasertib细胞培养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儿科病房内符合入选标准的小儿住院烧伤患者共448例。对患儿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Etoposide纯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对菌种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培养阳性次数514次,检出5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溶血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分别为251株(47.18%),29株(5.45%),25株(4.70%)。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分别为84株(15.79%),31株(5.83%)。多重耐药菌株占比最高的是鲍曼不动杆菌(93.55%),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84.00%)、溶血葡萄球菌(82.76%)、铜绿假单胞菌(78.57%)。结论:创面感染是延迟小儿烧伤愈合的重要因素,我院小儿烧伤创面感染致病菌革兰阳性菌高于革兰阴性菌和真菌,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Bioactive material,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而革兰阴性菌耐药率高于革兰阳性菌,尤其是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多黏菌素表现出高敏感性。在小儿烧伤患者创面感染患者治疗中要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降低细菌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