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例血热型泛发性湿疹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190例血热型泛发性湿疹患者,归纳总结血热型泛发性湿疹患者的发病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疗效上的区别,为进一步的研究及指导临床提供依据。研究材料与方法:选择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的190例血热型泛发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疾病相关因素(如住院天数与病程、BMI、发病购买ICI 46474季节、疾病诱发因素、既往史、过敏史、烟酒史、舌象及脉象)、皮损情况与部位、EASI评分、瘙痒评分、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西医治疗、复发情况及疗效评价等进行整理,将研究资料录入Excel制表,应用IBM 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情况:本次研究病例共190名患者,男性患者115例(60.53%),女性患者75例(39.47%),男女比例为1.53:1。患者年龄范围为18-84岁。非老年组为56例(29.47%),老年组为134例(70.53%)。病例以50-79岁年龄段的人数居多。190例患者中退休人员占大多数。2.疾病相关情况:住院天数范围为3-21天,平均住院天数为10.52±3.27天。病程范围为5天-50年,平均病程为4.08±7.64年。年龄与住院天数的关联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间关系呈正相关;住院天数与治疗前总分的关联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间关系呈正相关。患者BMI的平均值为24.94±3.75,正常为83例(43.68%),偏瘦患者为7例(3.68%),其中偏胖患者为50例(26.32%),肥胖患者为50例(26.32%)。按四季发病统计例数,春季47例(24.74%),夏季44例(23.16%),秋季56例(29.47%)Forensic Toxicology,冬季43例(22.63%)。190例患者中无明显诱因者186例(97.89%),有诱因者4例(2.11%)。老年患者多合并两种以上疾病。疾病前三类为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30例患者有药物过敏史,以抗生素为主。123例患者有吸烟史,38例患者有饮酒史。舌脉情况以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3.皮损情况与部位:按皮损出现情况统计例数,其中前四位是红斑>丘疹>抓痕>结痂。非老年组与老年组在脱屑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部位以四肢和躯干部多见,头颈部少见。女性与男性在双上肢部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非老年组与老年组在头颈部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56例,总Ig E值升高者106例,D-二聚体升高者110例,白蛋白降低者149例,肝肾功能异常者90例。过敏源检测异常者53例,吸diABZI STING agonist小鼠入性过敏源以屋尘螨/粉尘螨最为多见,食物性过敏源以鸡蛋白为主。抗核抗体谱阳性者67例,Ig A下降10例。皮损分泌物培养异常者93例,主要细菌种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5.中西医治疗:患者入院后第一次服用中药位于前10名的药物是:金银花、当归、黄芩、玄参、牡丹皮、生地黄、连翘、白鲜皮、栀子、泽泻。口服药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中成药制剂,注射剂包括免疫调节剂、中成药制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及抗组胺药,外用药包括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抗菌剂、保护剂及止痒剂等。药浴使用者47例,使用生物制剂者15例。6.疗效评价:EASI评分在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前瘙痒评分与治疗后瘙痒评分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本次研究患者共190例,显效166例,有效24例,治愈0例,无效0例,总显效率为87.37%。复发患者为28例,复发率为13.68%。研究结论:1.住院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2.住院患者中患者年龄越大,皮损程度更重,住院天数也更长。3.女性与男性相比更易累及双上肢,非老年组与老年组相比更易累及头颈部。4.湿疹发病因素与嗜酸性粒细胞、总Ig E值、免疫功能、过敏源、病原菌感染等相关。5.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血热型泛发性湿疹患者EASI评分及瘙痒程度均降低,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