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钠供肝对受者预后影响及移植肝丢失危险因素分析研究背景自Starzl教授1963年开展第一台肝脏移植手术以来,60年来肝脏移植仍然是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治疗方式。供肝短缺严重限制了肝移植手术开展,严酷的现实迫使移植界将目光投向了边缘性供肝,以缓解供需严重不匹配。一般认为,边缘性供肝包括高钠供肝、老年供肝、脂肪变性供肝、循环死亡后供肝和劈裂式肝移植等。其中供体捐献前高钠状态作为一种在重症监护室常见的状态,其供肝对于受者预后的影响如何始终存在不同的结论。研究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高钠供肝肝移植对受者预后的影响以及移植肝丢失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125例行DCD肝移植供肝及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供体供者男93例,女32例;受者男92例,女33例,年龄48(41-55)岁。(1)根据供肝末次血清钠离子水平进行分组,9例供肝钠水平≥170 mmol/L设为第1组(极高钠),33例供肝钠水平≥150 mmol/L但<170 mmol/L设为第2组(中度高钠);83例供肝钠水平<150 mmol/L设为第3组(正常钠)。(2)根据术后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移植肝丢失进行分组,将125例肝移植分为移植肝丢失组14例,未发生移植肝丢失组111例。观察指标:(1)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情况和生存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表示M[Q1,Q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3)使用单因素检验及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发现影响移植肝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术后恢复情况。第1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RI)、白蛋白(Alb)、肌酐(Cr)术后第1天至第14天变化情况分别为736±972 IU/L~75±46 IU/L、1290±1651 IU/L~38±20 IU/L、102±98 μmol/L~33±11 μmol/L、66±34IU/L~104±54 IU/L、19.9±3.LBH589分子式3s~11.3±1.0s、1.76±0.31~1.00±0.08、34±5g/L~38±3 g/L、91±41 μmol/L~76±19 μmol/L,第2组上述指标变化情况分别为 505±377 IU/L~48±46 IU/L、855±727 IU/L~24±17 IU/L、64±42 μmol/L~32±22 μmol/L、68±51 IU/L~91±46 IU/L、16.8±3.5 s~11.9±1.2 s、1.47±0.30~1.04±0.09、33±4 g/L~40±5 g/L、106±32 μmol/L~97±27 μmol/L,第3组上述指标变化情况分别为637±525 IU/L~65±60 IU/L、929±1193 IU/L~33±27 IU/L、66±48 μmol/L~33±36 μmol/L、64±28 IU/L~125±64 IU/L、17.2±4.7s~13.3±12.8s、1.51±0.42~1.05±0.13、35±6 g/L~39±4 g/L、105±44 μmol/L~94±40 μmol/L。整体效应结果显示:3组受者肝移植后TBil变化趋势(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42,F时间=22.78,F 交互=3.85,P<0.0tumor suppressive immune environment5)。3 组受者肝移植后 ALT、AST、ALP、PT、IRI、Alb、Cr时间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0.17,36.24,19.24,10.55,59.61,41.94,10.82,P<0.05)。(2)随访情况和生存分析。125 例受者均获得随访。第1组的9例受者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EAD)、术后1年胆道并发症、术后1年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排斥反应分别为2、0、0、0例,第2组的33例受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3、0、1例,第3组的83例受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20、1、6例,3组受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8,5.19,1.62,0.97,P>0.05)。第1组移植肝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0%、100.00%;第2组上述指标分别94.74%、77.16%;第3组上述指标分别为91.57%、89.30%;3组受者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69,P=0.260)。第1组受者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0%、100.00%;第2组上述指标分别为93.74%、77.16%;第3组上述指标分别为89.40%、86.00%;3组受者移植肝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94,P=0.380)。(3)单因素Kruskal-Wallis分析显示受者性别与热缺血时间是移植肝丢失的潜在危险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热缺血时间是影响移植肝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高钠供肝尤其是极高钠离子供肝对受者预后影响有限,供肝获取应该由技术成熟的肝移植团队协作完成,使热缺血时间最短。2.CD200调控巨噬细胞对GTKO内皮细胞毒性初探研究背景供肝短缺严重阻碍肝移植手术的常规开展,异种器官移植或许是一种解决该瓶颈的潜在对策。随着GTKO基因编辑猪的出现,异种移植手术中的超急性排斥反应得到了较好地控制,但急性血管排斥反应等其他排斥反应仍然威胁着移植物的生存。在急性血管排斥中,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等显著浸润。既往研究表明,在野生型猪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人源CD200分子可以抑制巨噬细胞的毒性及吞噬作用,但在GTKO基因编辑猪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人源CD200蛋白是否可抑制巨噬细胞毒性及KD025吞噬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在GTKO猪内皮细胞表达人源CD200蛋白是否会抑制巨噬细胞毒性及吞噬作用,以及巨噬细胞的极化情况。研究方法1.提取人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并诱导为MO巨噬细胞,同时慢病毒感染GTKO猪血管内皮细胞使其表达人源CD200分子。2.GTKO内皮细胞及GTKO/hCD200内皮细胞分别与MO巨噬细胞直接混合共培养后,通过CCK-8法检测GTKO内皮细胞存活来反应CD200是否抑制巨噬细胞毒性。3.GTKO内皮细胞及GTKO/hCD200内皮细胞分别与MO巨噬细胞直接混合共培养后,通过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观察巨噬细胞极化方向。研究结果1.提取纯化后单核细胞的比例在95%以上,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表示约70%的GTKO猪血管内皮细胞成功表达人CD200分子。2.与M0巨噬细胞共培养后,GTKO/hCD200内皮细胞比GTKO内皮细胞具有更好的生存活力(P<0.05)。3.与MO巨噬细胞共培养后,qRT-PCR检测发现:与GTKO/hCD200内皮细胞共培养的巨噬细胞和与GTKO内皮细胞共培养的巨噬细胞相比,TNF-α,IL-1β促炎性因子下调(P<0.05),CD163,CD206,MSR1抑炎性因子(M2型巨噬细胞相关标志物)上调,其中CD206,MSR1具有显著差异(P<0.05,n=4)。研究结论在GTKO猪内皮细胞表达人源CD200蛋白可以抑制巨噬细胞毒性,同时巨噬细胞向抑制炎症方向极化。人源CD200蛋白是否抑制巨噬细胞吞噬GTKO内皮细胞需要进一步探索。以上结论需要在动物模型中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