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迷思概念的诊断及转变研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要求,掌握科学概念是发展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高中生物学概念具有“繁、杂、难”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相关生物学概念时会产生不同于科学概念的想法即“迷思概念”。某种程度上,迷思概念不仅妨碍科学概念的建构,还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因此,探查学生存在的迷思概念,了解其形成的原因,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概念转变策略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免疫调节”作为研究内容,设计四段式测量问卷诊断高二学生在学习该章节后存在的迷思概念,结合访谈学生和分析调查结果,确定学生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针对学生在此章节存在的迷思概念和形成原因,运用概念转变教学策略进行实践研究。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后测,通过对比后selleckchem CX-5461测成绩和迷思概念转化率来检验概念转变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高中学生在学习完“免疫调节”该章节内容后出现55个迷思概念。有17个是典型迷思概念,其中有14个真性迷思概念和3个假性迷思概念。主要集中在免疫活性物质的来源;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免疫细胞的来源、分布和作用;抗体的来源、本质、分布;二次免疫和过敏反应的特点。表明学生关于免疫调节相关更多的知识掌握效果不佳。(2)学生产生迷思概念的主要原因是日常生活经验的错误提取、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欠佳、惯性思维的干扰、自身认知水平、学科因素和教师因素。(3)针对迷思概念诊断结果和成因,本研究基于错误概念的内涵修整策略编制概念转变教学设计,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节进行概念转变教学实践研究,实践结果表明,在生物学课堂上运用概念转变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转变迷思概念从而构建科学概念。基于本研究的教学实践结果,对高中生物学教学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迷思概念;精心编制教学设计进行概念转Single molecule biophysics变;关注迷思概念的相关研究,做教学研究型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