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鳞癌免疫治疗序贯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AZD1152-HQPA作用鳞癌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治疗序贯根治性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治疗序贯根治性放疗的食管鳞癌患者107例,放射性selleck HPLC肺炎的评级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术语评定标准5.0版(CTCAE 5.0)进行评价;通过ROC曲线计算双肺剂量学参数V_(5 Gy)、V_(20 Gy)、V_(30 Gy)和平均肺剂量(MLD)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食管鳞癌患者放疗后发生了2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23例(21.5%),双肺V_(5 Gy)、V_(20 Gy)、V_(30 Gy)和MLD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5%(AUC=0.756,P<0.01)、17%(AUC=0.731,P<0.01)、8%(AUC=0.728,P<0.01)和9.5 Gy(AUC=0.73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诱导治疗周期数和双肺V_(5 Gy)是发生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治疗序贯根治性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genetic introgression生率和根治性放疗的历史数据类似,诱导治疗周期数和双肺V_(5 Gy)能够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