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它不仅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痛苦,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脊髓损伤发生后,内源性的神经生长因子分泌量无法满足损伤区域神经再生,因此在医学上多采用补充外源性生长因子以促进神经再生。但因其半衰期短的缺点,生物利用度较低,而长期给予外源性生长因子又会引发炎症反应,提高患肿瘤风险。目前,常采用生物支架搭载神经因子和细胞,实现神经因子原位控制释放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促进脊髓损伤修复。传统生物支架搭载药物进行释放时常存在释放时间短、占位效应大、对脊髓产生明显的压迫和二次损伤的缺点。因此,制备出一种能够长期释放神经因子且具有良好空间效应的组织工程支架,对促进脊髓损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首先设计、制备了一个具有长效控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确认细节rowth factor NGF)的载药复合导管。该部分工作中首先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乳酸(PLA)管,并通过形貌、结构、力学性能等对聚乳酸(PLA)管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纺丝液浓度为8 wt%。此浓度下获得的PLA导管,纤维致密、粗细均匀。通过溶胀和降解实验证明了优化后的PLA导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满足脊髓损伤修复的时间要求。将本课题组以往工作制得的NGF-PLGA载药微球和温敏性水凝胶均匀混合后注射入PLA导管中,制得了温敏性水凝胶介导的具有长效控释NGF的复合神经导管。通过SEM对其横截面进行观察,发现载药微球均匀分布在水凝胶中且有效填充在PLA导管中,证明了复合导管的成功制备。药物释放实验结果显示NGF-PLGA/GEL/PLA复合导管在释放28天时,其药物最终释放率不足20%,证明了 PLA导管对药物的封闭作用culinary medicine。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导管具有良好得细胞相容性,且可释放NGF诱导PC-12细胞分化。动物实验结果表明,NGF-PLGA/GEL/BMSCs/PLA复合导管可有效促进大鼠SCI修复。导管式支架在进行动物实验时,需要对脊髓进行全切或半切,难以应用于临床手术。因此针对管状结构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实现的问题,该部分工作中,以后成型的角度首先设计、制备了三层复合膜,在使用时将其包裹在受伤部位,随后用生物胶粘连接口将其与脊髓接合。最外层PLA膜作为密封层,在防止药物向外扩散的同时提供一定的力学支撑。通过调控纺丝液浓度,优化了 PLA膜的结构和性能,并确定了最佳纺丝浓度为8.1 wt%。同样以PLGA微球为NGF载体作为载药层,保护、控制NGF的释放,并以可涂抹式的壳聚糖(CS)水凝胶将NGF-PLGA微球固定在PLA膜上。通过红外、扫描电镜、流变实验和拉力拉伸实验等优化、筛选了水凝胶的结构和性能,确定了交联剂浓度为0.1 wt%。以有序聚己内酯(PCL)膜为最内层,在起到进一步控制释放作用的同时,引导神经轴突的有序生长,以期增加新生神经的活性。通过调整接收轴转速优化了 PCL纤维的有序性确定了最佳转速为1700 rpm。通过拉力拉伸、溶胀和降解实验等对复合膜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有序复合导管比无序复合导管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体外释放实验显示PLA/NGF-PLGA-CS/PCL多层有序复合导管在28天时的药物释放率为31.59%,而将导管两端开口封住后,药物释放率仅为1 8.9%,此结果进一步证明了 PLA膜对生长因子的封闭作用。细胞实验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可以有效释放NGF促进PC-12细胞分化。动物实验表明,经PLA/NGF-PLGA-GEL/PCL多层有序复合导管处理的大鼠呈现出最好的恢复效果。此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加入进一步促进了脊髓损伤的修复。为了探究两种药物在脊髓损伤修复中是否具有协同作用,该部分工作中通过静电喷雾法将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同时包裹在PLGA微球中,再以上一章方法制备复合膜。通过调控电喷液的水油相比优化了微球的结构形貌,结果表Torin 1明水油相比为200:1时,微球成球率高,形态规整。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药物在释放中互不影响(载NGF复合导管:31.59%,载BDNF复合导管:34.33%,载双药复合导管中NGF释放率:30.15%,载双药复合导管中BDNF释放率:32.31%),均可有效释放。细胞实验表明负载两种药物的神经导管在促进PC-12细胞分化中表现出更好的效果。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载单药物神经导管相比,载双药物神经导管更能促进大鼠SCI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