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预处理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海马组织血管新生的影响,探讨“通督调神”针刺预处理防治VD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针刺组各12只,每组再分7d、14d两个亚组各6只。针刺组在模型制备前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连续干预7天,药物组在模型制备前予盐酸氟桂利嗪混悬液腹腔注射给药连续7天,7天后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复制大鼠VD模型。造模1周后对所有7d组大鼠样本采用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组织VEGF浓度并分析其平均光密度值,免疫荧光单染法检测海马CD34、CD105阳性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VEGF、Ang-2蛋白表达,RT-PCR检测血管新生相关基因Notch1、Dll4 m RNA表达量。造模2周后对所有14d组大鼠除上述检测外再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其学习记忆能力。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平台区域总路程明显缩短(P<0.01),平台区域总时间明显缩短(P<CL139000.01);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针刺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平台区域总路程明显延长(P<0.01),平台区域总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药物组相比,针刺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平台区域总路程延长(P<0.05),平台区域总时间明显延长(P<0.01)。2.HE染色结果:模型组较空白组细胞结构排列稀疏紊乱,细胞数目较少且间隙变大,大部分细胞坏死,核仁形态模糊;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较模型组有所改善,细胞排列较为整齐,疏松情况减轻,胞核形态基本正常,仅少量坏死神经元。7d时各组细胞形态优于14d时。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VEGF表达量减少(7d组P<0.01,14d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7d药物组VEGF表达量增加(P<0.05),14d药物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针刺组VEGF表达量均有明显升高(P<0.01);与药物组相比,7d、14d针刺组VEGF表达量均增加(P<0.05)。Staurosporine核磁相比于14d各组,7d时VEGF浓度更高。4.免疫荧光单染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D34、CD105阳性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针刺组CD34、CD105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genetic cluster药物组相比,针刺组CD34、CD105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1)。各组7d时的CD34、CD105阳性表达均高于14d组。5.Western Blot结果:与空白组相比,7d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VEGF、Ang-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14d模型组大鼠Ang-2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7d针刺组、7d药物组大鼠海马组织VEGF、Ang-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而14d仅针刺组大鼠海马组织VEGF、Ang-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P<0.05),14d药物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药物组相比,7d针刺组大鼠海马组织VEGF、Ang-2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14d针刺组大鼠海马组织VEGF、Ang-2蛋白表达增多(P<0.01,P<0.05)。6.RT-PCR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Notch1 m 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Dll4 m RNA表达量也降低(7d模型组P<0.01,14d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7d药物组Notch1 m 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而14d药物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7d、14d针刺组Notch1 m RNA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7d和14d针刺组、药物组Dll4 m RNA的表达量均有明显增加(P<0.01)。与药物组相比,7d、14d针刺组Notch1 m RNA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1);7d、14d针刺组Dll4 m RNA的表达量也明显增加(P<0.01)。同14d各组相比,Notch1、Dll4m RNA含量在7d时保持较高的表达。结论:1.“通督调神”法预针刺可显著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通督调神”法预针刺可改善大鼠海马组织的病理形态,增加海马内血管密度以及新生血管数量。3.“通督调神”法预针刺可能通过上调Notch1、Dll4、VEGF、Ang-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促进VD大鼠海马血管的新生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