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肺腺癌与肺鳞癌价值研究

第一部分超声造影评价原发性肺癌病灶血流灌注价值研究目的:探索超声造影评价原发性肺癌病灶血流灌注差异应用价值,对比分析不同血供来源原发性肺癌病灶超声造影增强时相、始增模式、达峰模式及峰值强度差异,探讨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肺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确诊的13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共136个病灶,其中,腺癌69个,鳞状细胞癌48个,小细胞肺癌9个,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6个,肉瘤样癌3个,腺鳞癌1个。对所有病灶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根据病灶增强时相,按照肺动脉增强(PA)组与支气管动脉增强(BA)组比较研究,对比分析两组病灶超声造影始增模式(点片型、杂乱血管型、基底树枝型)、达峰模式(均匀、不均匀)及峰值强度(无增强、低增强、等/高增强)差异。结果:136个原发性肺癌病灶中表现为肺动脉增强的病灶共75个(55.1%),支气管动脉增强的病灶共61个(44.9%),不同血供来源的原发性肺癌病灶病理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测量最大径均值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供来源的原发性肺癌病灶超声造影始增模式、达峰模式及峰值强度均具有差异。支气管动脉增强组病灶以点片型增强多见(55.7%,34/61),肺动脉增强组病灶内多见造影剂呈条形血管样增强,其中杂乱血管型增强占40.0%(30/75)、基底树枝型增强占29.3%(22/75)且基底树枝型增强只见于肺动脉增强组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达峰模式肺动脉增强组病灶多见均匀型增强(57.3%,43/75),支气管动脉增强组病灶多见不均匀型增强(60.7%,37/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136个病灶均未见无增强表现,肺动脉增强组病灶多见等/高增强(77.3%,58/75),支气管动脉增强组病灶多见低增强(55.7%,3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超声造影可评估原发性肺癌病灶血供来源,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均可作为原发性肺癌供血血管;不同血供来源的原发性肺癌病灶病理类型具有差异。(2)不同血供来源的原发性肺癌病灶超声造影始增模式、达峰模式及峰值强度均具有差异。肺动脉增强组病灶多见杂乱血管型增强及基底树枝型增强、均匀型增强、等/高增强;支气管动脉增强组病灶多见点片型增强、不均匀型增强、低增强。(3)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肺癌患者治疗方案(如经动脉化疗栓塞术、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肺腺癌与肺鳞癌价值的初步研究目的:对比分析肺腺癌与肺鳞癌常规超声特征及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差异,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肺腺癌与肺鳞癌潜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确诊的69例原发性肺腺癌患者,共69个病灶,48例原发性肺鳞癌患者,共48个病灶。对所有病灶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对Rapamycin比分析二者常规超声特征(部位、大小、形态、内部血流、支气管气相)及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增强时相、始增模式、达峰模式、峰值强度)。结果:(1)常规超声:肺腺癌与肺鳞癌常规超声特征仅病灶测量最大径存在差异,肺腺癌病灶测量最大径均值为(5.24±2.68)cm,肺鳞癌病灶测量最大径均值为(6.80±2.61)cm,肺鳞癌病灶较肺腺癌病灶更大(P=0.002)。余肺腺癌与肺鳞癌常规超声特征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超声造影:肺腺癌与肺鳞癌超声造影增强时相、始增模式、达峰模式均具有差异。肺腺癌病灶多见肺BLZ945体内动脉增强(66.7%,46/69)、均匀型增强(68.1%,47/69),肺鳞癌病灶多见支气管动脉增强(52.1%,25/48)、不均匀型增强(70.8%,34/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与肺鳞癌病灶始增模式Tibiofemoral joint比较,杂乱血管型增强多见于肺鳞癌(54.2%vs 34.8%),基底树枝型增强多见于肺腺癌(21.7%vs 6.3%)。点片型增强及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在肺腺癌与肺鳞癌病灶中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肺腺癌与肺鳞癌常规超声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肺鳞癌病灶测量最大径均值较肺腺癌病灶更大。(2)肺腺癌与肺鳞癌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具有差异,肺腺癌病灶多见肺动脉增强、均匀型增强,肺鳞癌病灶多见支气管动脉增强、不均匀型增强。肺腺癌与肺鳞癌病灶始增模式比较,基底树枝型增强多见于肺腺癌病灶,杂乱血管型增强多见于肺鳞癌病灶。点片型增强及峰值强度在肺腺癌与肺鳞癌病灶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肺腺癌与肺鳞癌病灶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均存在一定差异,需扩大病例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