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两种不同入路肩胛下肌松解在肩周炎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两种入路松解肩胛下肌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于六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38例肩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喙突平面入路,n=21)和B组(腋窝下侧方入路,n=17)。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BMS-907351半抑制浓度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population precision medicine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肩关节内外旋活动范围。结果 治疗后2周、4周、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内旋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CMS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外旋活动度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2周、4周、3个月,B组患者的CMS均显著高于同期A组,外旋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同期A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更多>0.05);治疗后2周,B组患者的内旋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A组患者注射后出现区域疼痛1例,无注射点出血;B组患者注射后出现区域疼痛1例,注射点出血2例。结论 与喙突平面入路相比,腋窝下侧方入路能更好地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和功能,临床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