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覆盆子为原材料,通过超声波法辅助提取覆盆子中的苷类物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对覆盆子苷类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分析其组成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对覆盆子苷类CX-5461核磁物质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分析;并考察其活性,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提取覆盆子苷类物质的影响因素,响应面法优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27、乙醇浓度57%、超声时间28 min、超声功率400 W,覆盆子中苷类物质提取量为196.8 mg/100 g。采用HP-20型大孔树脂对覆盆子苷类物质进行纯化,条件为:上样溶液p H 4.0、上样体积为6.5 BV、上样浓度为2.0 mg/m L、上样控速为1.5 SV、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80%和洗脱控速为1.0 SV,此条件下覆盆子苷类物质的提取量为182.6(±0.51)mg/100 g。通过HPLC-ESI-MS对覆盆子苷类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得出覆盆子苷类物质7种,分别为金丝桃苷、鞣花酸苷、槲皮素-3点击此处-O-芸香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和椴树苷,其中鞣花酸苷含量最高,占苷类物质的47.65%。采用网络药理学对覆盆子苷类物质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进行虚拟筛选,筛选出26个核心靶点与10条主要信号通路,证明覆盆子苷类物质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共同调节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通过配体、受体结合程度,明确了覆盆子苷类物质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化合物鞣花酸苷具有较高的结合能。通过建立体外炎症模型,考察覆盆子苷类物质能抑制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分泌的NO、PGE_2,结果显示,覆盆子苷类物质具有抗炎活subcutaneous immunoglobulin性;通过建立体外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考察覆盆子苷类物质可以抑制由LPS诱导人结直肠癌细胞(Caco-2)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表明其具有抗溃疡性结肠炎活性,其抑制作用与覆盆子苷类物质浓度成正比。以覆盆子苷类物质为原料制备覆盆子胶囊剂,通过休止角与堆密度的测定,确定加入辅料及制粒。工艺结果为:胶囊剂配方为原、辅料比4:1,辅料比(可溶性淀粉:糊精)1:2,乙醇体积分数90%,过20目筛。胶囊剂外观无破损,装量差异、崩解时限均不超过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