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在临床中引起的真菌感染逐渐加重,在念珠菌感染中也是主要的感染源,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野生食药用菌是一个宝贵的天然活性物质资源库,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外还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抗病毒、抑菌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但由于多数野生食药用菌难以实现人工栽培,子实体不易获得的原因,多数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本实验室在前期大规模野生食药用菌抑菌活性初筛的研究中发现褐扇小孔菌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但未明确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本研究首先,通过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两种不同发酵方式获得野生食药用菌褐扇小孔菌发酵产物,体外评价两种发酵提取物抑制白色念珠菌的活性。之后,采用化学-生物学相结合的技术,通过液液萃取、柱层析等方法对固体发酵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初步确定褐扇小孔菌固体发酵提取物的活性组分,采用UHPLC-HR-MS技术对活性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检识,明确抑制白色念珠菌主要活性物质,并结合生物学观察Mv5组分对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的影响;对早期生物膜的形成、成熟生物膜的清除,观察细胞膜的完整性,对芽管生成的作用以及转录组学技术探析活性组分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结果:1.对褐扇小孔菌进行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后通过乙酸乙酯浸提。抑菌试验结果表明,1mg/m L浓度下固体发酵粗提物抑菌圈直径为19.34±0.37mm,最低抑菌浓度为62.5μg/m L,液LY-188011体发酵提取物无明显抑菌效果,确定固体发酵为其最优的发酵方式。2.筛选发现柱层析分离组分中Mv5具有显著抑制白色念珠菌的活性BMN 673作用,并通过UHPLC-HR-M S分析该组分有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生物碱类、酚类和其他类23个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脂肪酸类物质。3.作用机制研究表明Mv5组分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15.63μg/m L、MFC为31.25μg/m L;Mv5组分能够抑制早期生物膜的形成、破坏成熟生物膜的结构,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具有破坏作用;能够抑制白色念珠菌的芽管生长从而抑制了酵母形态向菌丝形态转变。4.对Mv5组分作用后的白色念珠菌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MIC浓度作用组共检测到了193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上调表达基因共156个,差异下调表达基因共37个;MFC浓度作用组共检测到了391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上调表达基因334个,差异下调表达基因57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中菌丝形成相关基因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显著下调。GO富集分析表明单有机体过程、代谢过程以及细胞过程是富集基因最多的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表明,Mv5组分作用后的白色念珠菌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减数分裂-酵母、氨基酸代谢等代谢通路。q RT-PCR结果表明Mv5组分作用后的白色念珠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EC1、HWP1、ALS3和SRR1基因表达显著下调,CAALFM_C206890CA、HSP30、LDG3和MRV8基因表达显著上调。本课题的研究揭示了褐扇小孔菌有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固体发酵为获得活性物质最Cell Isolation优发酵方式,初步分析了其活性成分及作用的机制,并通过转录组学揭示了Mv5组分在多个靶点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机制,为进一步抑菌活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