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肥胖儿童肠道菌群及代谢的多组学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蒙古族肥胖儿童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间的联系。选择内蒙古通辽地区蒙古族肥胖儿童15名作为肥胖组,正常体重儿童15名作为正常组。收集两组儿童粪便样品,用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微生物,分析两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差异性,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筛选两组差异明显的代谢物,并进行富集分析通路预测。结果显示,肥胖组儿童粪便中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均低于正常组(P<0.05),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均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与正常组有7种优势菌属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4种菌属下调,3种菌属上调;有12种代谢物存在差异(P<0.05),酪氨酸、4-羟脯氨酸等6种代谢物含量减少,核糖酸内酯、4-胆甾烯-3酮等6种代谢物购买PF-6463922的含量增加;对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后发现代谢途径的改变主要CCRG 81045配制集中在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合成方面,将差异菌属和差异代谢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发Industrial culture media现Alistipes与4-胆甾烯-3酮呈负相关、Bacteroides及Alistipes与瓜氨酸、Blautia与核糖酸内酯、Pseudobutyrivibrio与4-胆甾烯-3酮均呈正相关。蒙古族正常体重和肥胖儿童肠道菌群的结构与粪便代谢谱均存在差异,并且代谢途径的改变主要集中在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合成等途径,而瓜氨酸、4-胆甾烯-3酮、核糖酸内酯可能成为蒙古族儿童肥胖发生发展的生物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