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是一种重要木腐菌,主要生于水曲柳、杨树等阔叶树的树干、主枝上,可引起重大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本研究利用二代测序平台Illumina结合三代测序平台Pac Bio,对粗毛纤孔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揭示粗毛纤孔菌的营养模式及相关酶系家族,进一步明确其作为腐烂病菌的致病机制,寻找防治水曲柳干腐病的有效措施,为有效防治木材腐朽病提供基础参考资料。根据预测蛋白质组将粗毛纤孔菌与24个近源的真菌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解析了糖苷水解酶(glycoside hydrolases,GHs)、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sTorin 1生产商,GTs)、多糖裂解酶(polysaccharide lyases,PLs)、碳水化合物酯酶(carbohydrate esterases,CEs)、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arbohydrate‐binding modules,CBMs)以及附属活力酶(auxiliary activities,AAs)和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s P450)的种类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与寄主选择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并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从基因组水平上,探究了粗毛纤孔菌的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论文同时选取6种杀菌剂对粗毛纤孔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以及部分药剂田间防效的实验,为水曲柳干腐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基因组大小约40.27Mbp,GC含量为48.74%。组装得到4585个contigs,共注释到7807个蛋白编码基因;同时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注释结果表明基因组含有383个CAZyme基因,与多孔菌目真菌的基因组CAZyme分布无显著差异。(2)木质素降解功能基因酶类及通路分析显示:共筛选出9类51个木质素降解相关基因,分别为多铜氧化酶、木质素修饰过氧化物酶、葡萄糖-甲醇-胆碱(GMC)氧化还原酶、香草醇氧化酶、铜自由基氧化酶、1,4-苯醌还原酶、低聚糖氧化酶、铁还原酶、阿魏酸酯酶这9类,其中有14个基因已注释到3个代谢通路中,与I.hispidus降解木质素密切相关。(3)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各selleck Compound 3类真菌中均有利用多种AA1家族的多铜氧化酶和多种AA2家族Ⅱ类过氧化物酶,而AA1漆酶家族的数量则存在较大差异。在多孔菌目的真菌中,与木质素降解相关的AA2、AA3和AA5家族显著扩张,重要的木质素降解酶AA8家族在大多数多孔菌目真菌的基因组中有所缺失。在4种不同生态类型的真菌中,降解木质纤维empiric antibiotic treatment素相关的酶系家族的平均数量规律为草腐真菌>白腐真菌>褐腐真菌>共生营养真菌。粗毛纤孔菌与白腐菌所共有的核心基因数目(4616个)最多,但与褐腐菌中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数量的平均值(112个)最为接近。四种干腐病菌的CAZymes的数目差异比较明显,CEs家族中的CE10仅在I.hispidus中大量分布。(4)试验共选取6种化学杀菌剂进行粗毛纤孔菌室内抑菌效果测定。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40%苯醚甲环唑对粗毛纤孔菌具有非常高的抑菌活性,EC_(50)值为0.1277μg·m L~(-1);其次是40%腈菌唑,EC_(50)值为1.0954μg·m L~(-1)。(5)经杀菌剂胁迫处理后菌丝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40%苯醚甲环唑作用时间最早,药效最为迅速,处理后的粗毛纤孔菌的SOD酶活性比同期对照组提高了31.44%,CAT酶活性提高了13.99%,MDA含量提高了15.32%,黑色素含量提高了130.11%。而40%腈菌唑作用时间较晚但抑菌效果持续时间较长,处理后的粗毛纤孔菌的SOD酶活性比同期对照组提高了13.91%,CAT酶活性提高了40.46%,MDA含量提高了23.67%,黑色素含量降低了1.97%。两种药剂均对粗毛纤孔菌有着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防治粗毛纤孔菌的首选药剂。(6)田间防效分析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对粗毛纤孔菌的防治效果为9.09%,百菌清的防治效果为1.89%,甲基硫菌灵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百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