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叶淫羊藿为T-cell immunobiology小檗科淫羊藿属植物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ieb.et Zucc.)Maxim]的干燥叶,为《中国药典》收载的淫羊藿品种之一。功能主治为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可用于肾阳虚衰,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等症。异戊烯基取代的黄酮类化合物是箭叶淫羊藿的主要化学成分,该类化合物表现出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促进软骨修复、抗衰老、抗疲劳、镇咳、平喘、降血糖和抗肿瘤等。多种淫羊藿黄酮的共同苷元淫羊藿素已被批准为治疗肝癌的新药上市。为了获取有良好生物活性、结构新颖的异戊烯基黄酮类成分,本课题对箭叶淫羊藿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色谱分离技术,对箭叶淫羊藿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20个,经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红外光谱等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包括新化合物1个,为黄酮苷类化合物,命名为sagittasine D(1);获得的已知化合物包括12个黄酮苷类化合物:3″-O-desmethylspinorhamnoside(2),sagittasine A(3),kaempferide 3-O-neohesperidoside(4),icarisid N(5),epimedin C(6),icariin(7),baohuoside I(8),quercetin 3-O-glucoside(9),ikarisoside A(10),hexandraside E(11),icariside(12)和 epimedoside C(13);5 个黄酮类化合物:yingyanghuo A(14),apigenin(15),quercetin(16),β-anhydroicaritin(17)和Imidazole ketone erastin分子式 icaritin(18);1个简单芳香类化合物:anisic acid(19);以及一个甾体类化合物:β-sitosterol(20)。淫羊藿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淫羊藿苷、朝藿定C等原生苷约占淫羊藿总黄酮的52%。这些原生苷在小肠的吸收较差,导致药效减弱,而其水解产物如宝藿苷I、箭藿苷A等次级黄酮苷以及淫羊藿素(苷元)脂溶性较强,能更好被人体肠道吸收,表现出更好的生物活性,如宝藿苷I和淫羊藿素在肿瘤增殖抑制方面作用优于淫羊藿苷,但其在淫羊藿属植物中的含量较低。本论文研究了酶水解淫羊藿苷获得淫羊藿素和宝藿苷I的制备工艺,分别采用蜗牛酶和β-葡萄糖苷酶水解淫羊藿苷制备淫羊藿素和制备宝藿苷I,以转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了缓冲液pH值、温度、酶用量和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优化了其制备条件。结果发现,蜗牛酶转化淫羊藿苷最优条件为:蜗牛酶用量为15 mg(每10 mg淫羊藿苷),酶解时间为60 h,缓冲液pH值为6.0,温度为37℃;β-葡萄糖苷酶转化淫羊藿苷最优条件为:β-葡INCB018424萄糖苷酶用量为60 μL(6000 U/mL),酶解时间为6 h,缓冲液pH值为6.0,温度为55℃。桑白皮为桑(Morus alba L.)除去栓皮后的干燥根皮。《中国药典》记载的功能主治为泻肺平喘,消水利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异戊烯基取代的黄酮和Diels-Alder型加合物是桑白皮的主要成分,为了进一步获取结构多样的异戊烯基取代化合物,我们对桑白皮进行了成分分离。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桑白皮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共获得了 20个化合物。经多种方法鉴定,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包括一个新化合物,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命名为leachianoneJ(S1),此外,19个化合物为已知化合物,包括4个Diels-Alder 型加合物:cathaynon B(S2),cathaynin B(S3),sanggenon C(S4)和 sanggenon D(S5);6 个黄酮类化合物:sanggenol G(S6),sanggenon A(S7),cyclocommunol(S8),morachalcone A(S9),sanggenon H(S10)和 2-(3,5-dihydroxyphenyl)-7-hydroxy-4H-1-benzopyran-4-one(S11);6 个 2-芳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moracin P(S12),isomoracin D(S13),moracin O(S14),moracin C(S15),moracinM(S16)和 moracin D(S17);以及 3 个三萜类化合物:lupeol(S18),betulinic acid(S19)和 ursolic acid(S20)。选取淫羊藿中获得量较大的4种异戊烯基取代化合物,用MTT法进行了胰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评价,其中7位具有葡萄糖取代的化合物6和7抗增殖作用极弱,化合物18因溶解性极差,也表现出极弱的增殖抑制作用。化合物8表现出中等胰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进一步评价表明化合物8对肺癌细胞也具有增殖抑制活性,并可以抑制肺癌细胞迁移。对桑白皮中获得的4种Diels-Alder加合物进行了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评价,4个化合物均表现出一定的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综上,通过对两种中药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获得化合物40个,其中不同结构的异戊烯基取代化合物29个,对其中8个进行了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筛选,发现化合物8对胰腺癌和肺癌细胞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增殖抑制活性。本研究为后续开展异戊烯基取代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提供了化合物储备及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