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的源文本是四篇有关葡萄膜炎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的英文论文。源文本的作者既有国外的学者也有来自国内的葡萄膜炎的研究者,每一篇文本内容各不相同,探讨的主题也不同,但是内容的组织方式上却有相似之处,即都有严格的实验步骤和对实验结果详尽的分析。然而,由于实验的局限,每一篇论文都未能形成确定的结论,因此所有对结果的分析都是一Spectrophotometry次小的假设和探索。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读者是一线眼科医生,本次翻译实践活动可以提供给一线眼科医生最新的关于葡萄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信息,也让这个致盲率非常高的眼底疾病为更多人所熟知。本翻译实践根据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和Vinay、Darbelnet的显化理论,归纳分析了大量译例,总结了如何解决理解、表达和变通三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对译文进行了修改。理解方面的问题包括理解术语、理解逻辑、通过互联网理解以及通过咨询专家进行理解等;表达方面包括调整语序、被动语态等方面;变通主要是根据读者的不同分为增加、删减内容的情况以及改变表达方式等部分。本报告总结并提出了眼科医学论文英汉的语言特点,以及如何根据译文的受众对部分翻译标准进行灵活变通。同时,本报告还把衔接翻译理论和显化翻译理论相结合,应用于眼科医学论文的汉译中,这与以往的此类汉译文献只研究论文摘要的衔接点击此处和演化稍有不同。实践报告共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简要介绍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源文本的主要内容,语言特点以及翻译背景;第二章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翻译前准备,翻译标准以及翻译目的;第三Gefitinib-based PROTAC 3说明书章介绍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和Vinay、Darbelnet的显化理论;第四章是报告的主体——案例分析;第五章回顾整个翻译实践,反思不足之处和得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