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PICC代替静脉的选择及其置管相关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比较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Liquid Media Methodr,PICC)在指南推荐贵要、大隐静脉不适用或穿刺失败的情况下其他代替穿刺静脉的置管效果;分析不同代替穿刺静脉的选择依据。方法:2018年6月-2022年6月于长春一家三甲医院住院且符合研究标准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为回顾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调查内容有性别、置管胎龄、置管体重、外管长度、是否外撤、导管留置时间,基础疾病;调查的静脉有腋静脉、头静脉、腘静脉、股静脉。将静脉分成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进行置管效果的组间比较,再分别在不同静脉组中进行置管效果的组内比较,数据双人比对并录入Excel。应用SPSS 25.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Q-VD-Oph纯度。新生儿PICC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对分类数据以频数及率来呈现,组间、组内差异通过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分析,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上、下肢静脉组新生儿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P<0.05);上肢静脉组:选择腋静脉与头静脉置管的新生儿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下肢静脉组:股静脉置管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腘静脉置管的新生儿,腘静脉与股静脉置管的新生儿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1,P>0.05)。2、置管静脉、置管胎龄、置管体重、导管留置时间、感染性疾病、外管长度在PICC相关并发症单因素分析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置管静脉、置管胎龄≤33w、外管长度>3cm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被纳入了回归模型,即三者为新生儿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置管静脉分为腋静脉、头静脉、腘静脉、股静脉四组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腋静脉与头静脉置管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头静脉(OR=5.170,95%CI:1.916~13.951,P<0.0selleck产品5)置管的患儿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约是腋静脉置管患儿的5.170倍;置管静脉分为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两组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置管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肢静脉(OR=2.065,95%CI:1.071~3.982,P<0.05)置管的患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约是下肢静脉置管患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