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射频消融联合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联合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Ethanol infusion in the vein of Marshall,EIVOM)化学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Persistentatri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房颤复发率及二尖瓣峡部完全阻滞率,进一步评估导管射频消融联合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EIVOM)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从而提高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住院并诊断为持续性心房颤动且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者198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184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并纳入本研究,根据是否行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注射将患者分为导管射频消融联合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组(EIVOM组)83例和导管射频消融组(RF组)101例。导管射频消融包括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和左心房顶部)。比较两组间患者的临床资料,再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心力衰竭史、陈旧性脑卒中史、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CHA2DS2‐VASc积分、肌钙蛋白I、NT-pro BNP、14个因素按1:1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最后得出两组患者各60例。所有患者均是在Ensite Nav X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或导管射频消融(RFCA)联合Marshall静脉无水PF-03084014乙醇化学消融术。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二尖瓣峡部阻滞情况和术中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间二尖瓣峡部阻滞率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所有入组的患者均在术后3、6、12月分别进行门诊复查或者电话微信随访,记录术后房颤复发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比较两种术式对房颤复发的影响,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1年内无房颤复发的生存情况,并进一步采用COX多因素回归观察EIVAZD1152-HQPAOM是否为降低房颤复发的有利因素。结果:EIVOM组与RF组临床资料相比,在左心房内径、肌钙蛋白I、CHA2DS2-VASc积分、心力衰竭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为了减少组间差异对目标观察指标的影响,经PSM后,EIVOM组男性34例(56.7%)、女性26例(43.3%),平均年龄(62.93±8.58)岁;RF组男性41例(68.3%)、女性19例(31.7%),平均年龄(63.18±8.61)岁。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的差异(P>0.05)。EIVOM组二尖瓣峡部阻滞成功的共56例(93.3%),RF组二尖瓣峡部阻滞成功的共47例(78.3%),EIVOM组二尖瓣峡部双向阻滞率高于RF组(P=0.036)。随访术后1年内房颤的复发情况:EIVOM组房颤复发8例(13.3%),RF组复发17例(28.3%),EIVOM组1年内房颤复发率低于RF组(P=0.043)。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IVOM组未复发房颤的生存率显著高于RF组(P=0.048)。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较RF组,联合Marshall静脉的无水乙醇注射(EIVOM组)的确是房颤复发的保护因素(HR:0.305,95%CI:0.110-0.848,P=0.023)。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EIVOM组术中观察到2例患者出现心包填塞,3例腹股沟血肿。1例患者术后1月出现少量心包积液。RF组术中观察到有1例患者出现少量心包积液,5例腹股沟血肿。1例患者术后2月出现少量心包积液。与RF组相比,EIVOM组未增加手术并发症(P>0.05)。上述并发症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未发现过敏性休克、食管瘘、冠状窦夹层、死亡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与导管射频消融相比,导管射频消融联合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可以提高二尖瓣峡部双向阻滞率,显著降低房颤的1年内复发率,且不会增加术中biomedical agents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导管射频消融联合Marshall静脉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是有效和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