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后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其主要的病理类型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85%。由于早期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容易误诊和漏诊,失去早期可根治性手术的机会。晚期NSCLC一线、二线方案多样,有化疗、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免疫治疗及放射治疗,但最终不可避免发生复发和转移,且后线的治疗选择局限,尽管ALTER0303研究证实安罗替尼用于晚期NSCLC患者后线治疗具有令人满意的疗效,但晚期NSCLC患者后线治疗方案尚无统一标准,且关于预测疗效标志物的研究较少,因此,探索出新的可行的后线治疗方案和可行的标志物至关重要。大量的研究数据分析表明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毒性可控,且进一步分析发现外周血标志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独立危险因子。这项回顾性研究旨在探索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后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外周血标志物NLR和PLR在接受安罗替尼治疗中对PF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使用安罗替尼单药或安罗替尼联合ICIs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治疗组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血液学指标NLR和PLR对疗效的预测作用。应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通过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并通过秩和检验在组间进行比较。ROC曲线获取NLR和PLR的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索与PFS相关的临床因素。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基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4.0版。观察结局指标: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1例患者,他们的中位年龄是59岁。短期疗效评估显示:安罗替尼组和CyBio automatic dispenser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17.8%和39.4%;疾病控制率(DCR)为78.5%和9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6;P=0.176)。生存分析显示:与安罗替尼组相比,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具有较长的m PFS(7.0 vs 4.0个月,P=0.035)和m OS(19.0 vs 12.0,P=0.047)。不良反应方面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减少、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转氨酶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肌酐升高、低白蛋白血症、碱性磷酸酶升高、皮疹、手足综合征及口腔NSC 125973化学结构黏膜炎等;其中总体最常见的不JNJ-42756493抑制剂良反应有高甘油三酯血症(45.9%)、贫血(44.3%)和血压升高(37.7%);整体不良反应可控。总体人群的单因素显示:病理类型(P=0.015)、转移(P=0.045)、转移部位(P=0.033)、治疗方案(P=0.047)、治疗前NLR(P=0.011)、治疗前PLR(P=0.007)、治疗后NLR(P=0.007)、治疗后PLR(P=0.004)是影响PFS的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P=0.037)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案较安罗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且总体安全性可控。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病理类型、转移、转移部位、治疗方案、治疗前和治疗后NLR、治疗前和治疗后PLR是影响PFS的因素,对患者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性;病理类型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后线治疗的患者而言是个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