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房扑合并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

目的 通过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房扑合并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早期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心内科住院治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再发心房扑动的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术前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为发生持续性房扑合并心力衰竭组23例(心衰组)和发生持续性房扑未合并心力衰竭组27例(非心衰组)。术前1周给予胺碘酮片0.2 g,8 h/次口服,维持1周后行射频消融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行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右房上下径、右房横径、右室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Antifouling biocides水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心衰组与非心衰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服用药物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右房上下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右房横径、LVEF、NT-proBN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Panobinostat细胞培养stic回归分析显示,右房上下径>40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0 mm、右房横径>45 mm、NT-proBNP>5 000 pg·mL-1为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持续性房扑合并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与术前相比,50例患者术后1、3、6个月右房上下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NTproBNP均降低,EF水平升高(P均<0.05);术后6个月右房横径降低(P<0.05)。结论 右房上下径>40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0 mm、右房横径>45 mmPF-07321332 NMR、NT-proBNP>5 000 pg·mL-1为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持续性房扑合并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可为术后提早进行有效干预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