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以肥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为疾病载体,通过临床观察证实指压法改善肥胖IR患者炎性反应及糖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疗效。以高脂饮食诱导建立肥胖IR大鼠模型,采集血清和脂肪组织进行检测,在不同条件的指压法干预下,观察肥胖IR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巨噬细胞的变化,SIRT1、NF-κB蛋白及m RNA表达改变,深入研究指压法对于脂肪组织炎性状态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基于SIRT1/NF-κB炎症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指压法调节肥胖IR炎性状态的机制研究,为临床治疗肥胖胰岛素抵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指压法调节肥胖IR患者炎性反应及糖脂代谢紊乱疗效的临床观察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开展前瞻性RCT实验,将肥胖IR患者随机分配成治疗组(指压法)和对照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BMI值、腰臀比等形体指标,检测FPG、TG、TC、HDL-C、LDL-C等糖脂代谢相关指标,TNF-α、IL-6炎症因子指标以及中医症状量化积分的变化,评价指压法改善肥胖IR症状及临床疗效的作用。2.指压法对肥胖IR大鼠糖脂代谢及形态学的影响通过体态观察、酶联免疫法、生化试剂盒、HE染色检测技术,对比空白组大鼠及肥胖IR大鼠外周血中胰岛素分泌情况以及肝脏、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AT)形态学上的变化,明确指压法对肥胖IR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3.指压法干预肥胖IR大鼠炎症状态与SIRT1活性相关运用酶联免疫法、Western blot、RT-PCR等技术,检测脂肪组织中IL-6、TNF-α、MCP-1等免疫炎性因子及脂肪细胞因子含量,并观察脂肪组织中SIRT1等的表达。验证指压法对模型大鼠慢性低度炎症状态的调节作用与SIRT1活性相关。4.AT中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在指压法干预肥胖IR大鼠的作用通过免疫组化法、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观察不同干预下的模型大鼠AT中巨噬细胞数量、百分比、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及极化状态。5.SIRT1/NF-κB通路在指压法治疗肥胖IR过程中对抗炎机制的关键作用运用免疫荧光双标法、Western blot等技术,观察不同干预下的模型大鼠AT中SIRT1、NF-κB及下游相关炎性因子的蛋白表达情况,验证指压法对SIRT1表达水平及相关因子活性和转录水平的调控作用。观察SIRT1与乙酰化NF-κB的相互作用结构,以及SIRT1、乙酰化NF-κB在模型大鼠AT中共表达定位及相对表达水平。结果:1.指压法调节肥胖IR患者炎性反应及糖脂代谢紊乱疗效的临床观察通过临床试验对指压法治疗肥胖IR患者的作用进行观察。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体重及BMI值明显下降(P<0.05),提示指压法对调节人体肥胖程度较药物组效果更为显著。治疗组对血脂水平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TC含量显著减少(P<0.05),提示指压法在调节肥胖IR患者脂质代谢紊乱方面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提示指压法抑制机体炎性反应的作用优于药物对照组。治疗组TCMS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提示指压法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要优于对照组。2.指压法对肥胖IR大鼠糖脂代谢及形态学的影响对肥胖状态的影响:体重与Lee’s Index,干预完毕后,与MOD组相比,MASS组、SA组均对肥胖IR大鼠有减重疗效且对肥胖状态有改善作用(P<0.05),SI+MAS组与MO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血脂的影响:与MOD组相比,MASS组、SA组的TC、TG、HDL-C水平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MASS组的LDL-C水平比MOD组显著性下调,而SI+MAS组与MO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对血糖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与MOD组相比,MASS组、SA组血清中FBG、FINS的含量及HOMA-IR具有明显下调的效果(P<0.05),同时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肥胖胰岛素抵抗状态,而MASS组与SA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此时SI+MAS组大鼠与MOD组大鼠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数值低于MOD组而高于MASS组。对OGTT的影响:与MOD组相比,MASS组与SA组大鼠30min~120min血糖值明显低于MOD组大鼠(P<0.05)。SI+MAS组从第60min开始到90min,血糖值比MOD组显著下降(P<0.05)。与MOD组相比较,MASS组和SA组干预后,两组大鼠0~120min血糖曲线下的面积显著下降(P<0.05),且MASS组优于SA组(P<0.01);与MOD组相比,SI+MAS组大鼠血糖曲线下面积显著性差异(P>0.05)。对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干预8周后,NOR组大鼠肝小叶组织保存完好,肝细胞索的排列整齐,细胞核圆且居中,细胞形态大小不等有规律,界限清楚,细胞呈放射状排列,未见明显的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和坏死;MOD组和SI+MAS组大鼠均有显著的脂质沉积,肝小叶结构不清楚,肝细胞疏松肿大,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等,这些肝细胞的胞质有的表现为空泡泡核,甚至核部消失而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少数肝细胞点状坏死。而MASS组和SA组肝脏空泡变性显著减轻,且MASS组优于SA组。对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干预8周后,NOR组附睾脂肪细胞形态饱满,面积均匀,边界清晰;MOD组脂肪细胞大小不规则,边界欠清晰,数量增多,平均面积较NOR组较少;MASS组、SA组和NOR组比较,附睾脂肪细胞略大,数量较少,边界欠清晰,形态介于NOR组与MOD组之间。SI+MAS组脂肪细胞大小、形态接近于MOD组。3.指压法干预肥胖IR大鼠炎症状态与SIRT1活性相关对SIRT1活性影响:肥胖IR模型大鼠脂肪组织中SIRT1的蛋白及m RNA表达较NOR组大鼠显著性降低(P<0.05)。经指压法推拿干预后,MASS组与MOD组相比,SIRT1的蛋白与m RNA表达呈显著性增高(P<0.01)。SA组SIRT1的蛋白及m RNA表达显著高于MOD组(P<0.01),并且高于NOR组;SI+MAS组SIRT1的蛋白表达与MO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m RNA表达显著低于MOD组(P<0.01)。对炎症状态影响:经过指压法推拿干预后,MOD组脂肪组织中TNF-α、IL-6、MCP-1均明显降低(P<0.05),SA组大鼠脂肪组织上述三种炎症因子的含量亦明显减少(P<0.05)。相对于NOR组而言,肥胖更多IR大鼠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的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MASS组脂肪组织中的炎症因子TNF-α、IL-6的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SA组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的蛋白及m RNA水平与MOD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ABT-199);SI+MAS组与MOD组比较,gut micobiome脂肪组织中TNF-α、IL-6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与MASS组及SA组比较,IL-6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4.AT中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在指压法干预肥胖IR大鼠的作用巨噬细胞CD68浸润情况:MOD组巨噬细胞CD68的浸润相对表达量较NOR组显著升高(P<0.05);MASS组与SA组巨噬细胞CD68的浸润相对表达量较MOD组明显减少(P<0.05);SI+MAS组与MOD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巨噬细胞极化状态:与NOR组相比,MOD组大鼠M1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同时M2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经过指压法推拿干预后,与MOD组相比,MASS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减少(P<0.01),而M2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增多(P<0.01);SA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较MOD组显著减少而M2型巨噬细胞比例较MOD组显著增多,SA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高于MASS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P<0.05),SI+MAS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与MOD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M2型巨噬细胞比例与MASS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5.SIRT1/NF-κB通路在指压法治疗肥胖IR过程中对抗炎机制的关键作用Ac-NFκB蛋白表达:对照NOR组,MOD组脂肪组织中Ac-NFκB占NF-κB蛋白总量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MASS组脂肪组织内Ac-NFκB占NF-κB蛋白总量的比例明显降低(P<0.01),与MOD组相比,SA组、SI+MAS组脂肪组织中Ac-NFκB的占比均显著降低(P<0.01)。SIRT1/Ac-NFκB共表达:相对于NOR组,MOD组大鼠脂肪组织中SIRT1/Ac-NFκB比值明显下降(P<0.05),MASS组比MOD组显著升高(P<0.01);SA组与MOD组比较,SIRT1/Ac-NFκB比值显著增高(P<0.01),SI+MAS组与MOD组比较,SIRT1/Ac-NFκB比值无明显差异。结论:1.指压法能够较好地减脂减重,对肥胖症患者的炎症状态及血脂血糖水平有良好的调节效果,同时可改善中医症状积分。2.指压法可降低肥胖IR大鼠体重Lee’s指数,显著下调外周血胰岛素和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其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浸润状态。3.指压法通过调控SIRT1的表达,降低下游调控蛋白NF-κB的乙酰化水平,改变巨噬细胞极化状态,激活脂肪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从而调节肥胖胰岛素抵抗状态。